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2009年11月15日和12月12日,我和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张洁琪同学先后对我校中文系退休教授濮之珍先生进行了口述访谈。在访谈之前,我们对这位令人尊敬的理论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史教授的了解仅止于她多年来所获的诸多荣誉和头衔: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国务院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特殊津贴。但经过两个下午的访谈,这些让人敬仰的荣誉显得更为厚重。

濮先生虽然生在一个女性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但因为有身为秀才的外公启蒙,所以她顺利地在家乡安徽芜湖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并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正读初三的濮先生跟随家人往西逃难,最终在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安顿下来,入读大哥执教的金陵中学。毕业以后,本考取了金陵大学的濮先生迫于战时家境拮据,最终选择了免学费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先生的眼里,当时的师范学院教师水平是一流的。她所在的中文系系主任胡小石老师不仅教课精彩,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濮先生至今还保留着胡老师的手笔;文学课上的吴白陶和台静农两位老师也都是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在濮先生看来,最终将她培养成语言学研究者的则是魏建功先生。魏先生所教授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被许多学生认为是“天书”,但年轻且充满好奇的濮先生却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得到魏先生的课外指导,进而研读了《尔雅》、《方言》等语言学专书,并以扬雄的《方言》和《尔雅》的对比研究作为毕业论文。

在多位老师的影响下,濮先生最终走上了语言学研究的道路。1951年,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来到复旦大学,成为中文系的一名老师。“语言学概论”是濮先生来到复旦以后教授的第一门课。在当时的上海,“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除了在复旦的中文系和新闻系授课以外,先生还被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讲学,深受学生欢迎。为了备好课,一到周末,濮先生便经常跑去四马路(现福州路),把有限的工资拿来买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立志开展对语言学的研究。有些学生现在也都成为语言学教授。从魏先生到濮先生,再到当今活跃于文学界的语言学家,他们勤于治学,诲人不倦,语言学也得以薪火相传,逐步发展。

让人钦佩的是,濮先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她对子女的培养也值得称叹。先生的四位女儿全都有自己的专著出版,其中两位也成为大学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濮先生说,如果有来生,她还是要当一名老师。

(谭满枝)

【注释】

[1]蒋孔阳(1923—1999),四川万县人,著名美学家。1946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1948年入上海海光图书馆从事翻译工作,1951年从海光图书馆调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次年院系调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美学研究室主任、艺术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复旦学报》(文科)编委会主任、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通讯编委、中央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鉴于蒋先生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授予他“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的殊荣。

[2]胡小石(1888—1962),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1909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曾先后执教于明智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大学、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3]吴白陶(1906—1992),名征铸,祖籍江苏仪征。1926年考入金陵大学,先后受业于胡小石、黄侃诸名师。1931年自金陵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参与创办近代南京著名词社“如社”的成立。抗战爆发后,先后任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后改名苏南文化学院)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1952年,任苏南文联副主席,后转文化部门工作。1953年起任江苏省文化局戏曲审定组组长、戏曲编审室主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主任,1956年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1973年重返南京大学教坛,执教南京大学历史系,1978年起改任中文系教授、戏剧研究室副主任。

[4]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县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个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5]魏建功(1901—1980),字天行,笔名健攻、山鬼、文狸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192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法大学、西南联大、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等校。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

[6]蒋孔阳:《文学的基本知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7]濮之珍:《语言》,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8]濮之珍主编,高天如副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与四哥马相伯同入徐汇公学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愤外患日深,始研习西学,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做修士。1870年成为李鸿章幕僚,1876年赴法留学,是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取得政治私立学校(巴黎政治学院前身)的法学学位。回国后,再度投身李鸿章幕下,成为李鸿章办理外交与洋务的左右手。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主要著作包括《适可斋记言记行》、十卷本的《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后者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10]吴文祺(1901—1991),语言文字学家、文史学家。原姓朱,字问奇,笔名朱凤起、吴敬铭,因随母姓而改姓“吴”。浙江省海宁县人。1916年毕业于浙江师范讲习所,1917年金陵大学肄业。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函授社教师、武汉中央军政分校政治教官、商务印书馆馆外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燕京大学讲师、中央大学讲师、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和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语言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辞海》编委会副总主编和语言文字分科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和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和上海市委副主任、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政协常委和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等。

[11]陈四益,1939年生,上海人,作家。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助教,解放军某部干事,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新华社《瞭望》周刊编辑、副总编辑等职。

[12]钱乃荣,1945年生,上海人,著名语言学家。196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日本福井大学等校,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1997—2002年任上海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长期致力于吴语研究和方言保护。濮之珍教授此处称他为“华师大的教授”应是回忆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