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湿热证

1.脾胃湿热证

【表 现】 口气秽恶热臭,或流臭涎,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身重困倦,大便不爽,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 清脾胃湿热。

【处 方1】 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加减。

栀子10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厚朴10克

甘草6克  生薏苡仁30克  砂仁(后下)6克  黄连8克

泽泻10克  牡丹皮10克  炒苍术15克  浙贝母10克

金钱草30克

【方 解】 栀子、牡丹皮凉血清热;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黄连、金钱草、泽泻清热祛湿。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化湿,其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生薏苡仁、砂仁健脾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甘草调和诸药,且能和中。

【加 减】 ①湿热日久,舌苔黄浊厚腻者,加蒲公英15 克,茵陈30 克。②大便黏腻者,加防风10克,马齿苋30克。③头蒙乏力者,加石菖蒲10克,佩兰6克。

【处 方2】 三仁汤(《景岳全书》)加减。

生薏苡仁30克  炒杏仁9克  白豆蔻(后下)10克  炒苍术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9克  淡竹叶10克

厚朴10克  金钱草30克  滑石粉(包煎)20克

【方 解】 炒白术、炒苍术益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生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滑石粉、金钱草、淡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之功;法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加 减】 ①湿热俱甚者,再加黄连8克,黄芩10克。②口臭浊重者,加藿香10克,佩兰6克。③腹胀纳呆者,加大腹皮20克,紫苏梗10克,莱菔子10克。

【处 方3】 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藿香(后下)10克  厚朴10克  法半夏9克  茯苓20克

杏仁9克  生薏苡仁30克  白豆蔻(后下)6克  泽泻10克

淡豆豉10克  浙贝12克  金钱草30克  黄芩12克

【方 解】 藿香、淡豆豉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法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泽泻、生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金钱草、黄芩、浙贝以清热祛湿散结。诸药合用,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能去上、中、下三焦之湿热。

【加 减】 ①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20克,木香6克,炒槟榔10克。②头蒙头痛者,加石菖蒲10克,白芷10克。③口干口苦者,加炒栀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