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寒湿阻滞证
【表 现】 腹泻如水,腹痛肠鸣,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呕吐清水,恶心,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 法】 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处 方1】 五苓散(《伤寒论》)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茯苓15克 猪苓15克 干姜6克 泽泻10克
姜厚朴10克 陈皮10克 吴茱萸3克 炒苍术15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茯苓健脾利水,引泛溢之水饮从小便而出,为君药。猪苓、泽泻利水除湿,配伍茯苓“利小便以实大便”;炒苍术、姜厚朴、陈皮,苦温燥湿,理气和胃,共为臣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吴茱萸、干姜辛温化饮,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腹冷肠鸣者,加木香10克,肉豆蔻10克。②胁痛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醋香附10克。③恶风发热者,原方去吴茱萸,加防风6克,荆芥6克。
【处 方2】 正气天香散(《玉机微义》)加减。
乌药10克 香附10克 干姜6克 陈皮10克
苏叶10克 炒苍术10克 茯苓15克 羌活6克
【方 解】 方中乌药温中行气,暖肝散寒,为君药。香附活血止痛,疏肝行气;干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苏叶、陈皮化湿行气,和胃止呕,共为臣药。炒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利湿,二者共为佐药。羌活疏风解表,且风能盛湿,为使药。
【加 减】 ①大便溏薄者,加党参10克,茯苓15克,炒薏苡仁30克。②嗳气呃逆者,加柿蒂6克,姜半夏6克。③胁胀口苦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④泛吐清水者,加益智仁10克,炒苍术15克。
【处 方3】 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藿香(后下)10克 厚朴10克 姜半夏9克 白豆蔻(后下)6克
杏仁6克 茯苓15克 猪苓15克 泽泻10克
生姜6克
【方 解】 方中藿香芳香化湿,解暑止呕,为君药。厚朴、姜半夏、白豆蔻苦温燥湿,行气消胀;杏仁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上药共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合猪苓、泽泻以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共为佐药。生姜温中散寒,半夏、茯苓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可温化寒湿、降逆止呕,为使药。
【加 减】 ①寒邪偏盛者,易生姜为干姜,并加草果6克,加强温中化湿之力;②周身沉重、肌肉酸痛者,加羌活6克,威灵仙10克,炒苍术10克。③心悸、小便不利者,加桂枝6克,炒白术10克。
【处 方4】 冷香饮子(《奇效良方》)加减。
炮附子(先煎)6克 草果10克 炒苍术10克 陈皮10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炮附子味辛性大热,温脾祛寒,走而不守,为君药。草果“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陈皮、炒苍术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三者共为臣药。生姜温中醒脾,降逆止呕,与炮附子配伍善于温化寒饮,又可助草果、炒苍术、陈皮走窜之力,为佐药。炙甘草以缓诸药辛燥之性,使散寒而无助火之弊,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泛吐清水,易生姜为干姜,加吴茱萸3克。②外受风寒,关节疼痛者,加羌活6克,独活6克。③腹痛者,加乌药10克,元胡索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