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虚寒证
【表 现】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脘腹痞满,泛吐清水,食欲缺乏,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 法】 温中健脾,益气和胃。
【处 方1】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黄芪20克 白芍15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5克 大枣3枚 陈皮10克 高良姜6克
砂仁6克 白术15克
【方 解】 脾胃阳虚,寒从中生,胃失温煦而成胃痛之证,治宜温中健脾,益气和胃。方中黄芪益气补中,为主药。白术助黄芪健脾益气,桂枝温通经脉,加强黄芪的温补之力,共为臣药。陈皮、高良姜、砂仁温中散寒;白芍、炙甘草合用则可和里缓急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共为佐药。炙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益气和胃之功。
【加 减】 ①寒象明显,胃脘冷痛较剧者,加附子(先煎)10克,干姜5克,细辛3克。②脘腹痞满者,加枳实10克,厚朴10 克。③胃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克,徐长卿15克。④寒凝血瘀者,加川芎10克,当归10克,三七粉(冲服)3 克。⑤泛吐清水痰涎者,加半夏9克,茯苓15克,吴茱萸3克。
【处 方2】 小建中汤(《伤寒论》)加减。
饴糖30克 桂枝15克 白芍20克 生姜5克
大枣4枚 炙甘草10克 黄芪15克 木香(后下)10克
炒白术15克
【方 解】 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治当补虚散寒,益气和胃。方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温补中焦,缓急止痛;桂枝温阳化气、温中散寒,白芍滋养胃阴 、柔肝缓急,并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益气健脾,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甘温之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温阳散寒。木香行气健脾消食,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胃脘痛者,加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当归10克,党参15克。③气滞者,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乌药10克。
【处 方3】 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党参15克 干姜6克 炒白术15克 炙甘草10克
徐长卿15克 荜茇6克 黄芪15克 陈皮10克
【方 解】 脾胃虚寒,治当补虚散寒,理气止痛。方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治脾胃之虚,黄芪加强益气之力。干姜温中,徐长卿、荜茇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陈皮理气和胃,炙甘草甘温益气,又和诸药。
【加 减】 ①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三七粉(冲服)6克。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当归10克,枸杞子15克。③气滞者,加香附10克,佛手10克,乌药10克。④伴有肾阳虚而有膝冷痛者,加附子(先煎)10克。
【处 方4】 自拟方。
太子参30克 干姜6克 炒白术15克 益智仁15克
炙黄芪15克 砂仁(后下)6克 山药15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10克
【方 解】 本处方适合于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治当补虚散寒,理气止痛。方用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以治脾胃之虚,炙黄芪加强益气之力。干姜温中,砂仁、陈皮理气和胃。益智仁、山药健脾益肾,炙甘草甘温益气,又和诸药。
【加 减】 ①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三七粉(冲服)6克。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者,加当归10克,党参15克。③肾阳虚明显而有腰膝冷痛者,加制附子(先煎)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