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肝郁脾虚证
【表 现】 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腹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黏液便,胸胁胀闷,喜叹息,纳差腹胀,矢气较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 法】 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处 方1】 痛泻要方(《医学正传》)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柴胡15克 白芍30克 枳壳12克 陈皮9克
防风9克 白术15克 甘草6克
【方 解】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酸寒,柔肝缓急,土中泻木,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枳壳理气与柴胡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且有胜湿止泻之功;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之功。
【加 减】 ①腹满痞胀甚者,加枳实12克,厚朴10克。②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③大便溏泄者,加炒薏苡仁30克,山药15克。④肠鸣明显者,加木香10克,五味子6克。
【处 方2】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30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薄荷(后下)6克 甘草6克
【方 解】 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运化失职,湿自内生,下迫大肠,故腹泻,且与情志相关;肝郁气滞故喜叹息;治宜疏肝健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养血和血,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肝病易于传脾,故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抑木。加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脾弱得复。
【加 减】 ①腹满痞胀甚者,加陈皮10克,砂仁(后下)6克。②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③大便溏泄者,加炒薏苡仁30克,山药15克。④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0克,姜半夏9克。⑤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
【处 方3】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15克 白芍30克 枳壳10克 陈皮9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白术15克 炒薏苡仁3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药合用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白术、炒薏苡仁补脾燥湿止泻。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之功。
【加 减】 ①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②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香附10克。③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
【处 方4】 自拟方。
柴胡10克 白芍30克 枳壳10克 陈皮9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甘草6克
炒薏苡仁30克 肉豆蔻6克
【方 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炒薏苡仁、肉豆蔻祛湿止泻。陈皮、枳壳理气疏肝。诸药合用,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加 减】 ①气虚明显者,加山药15克,黄芪15克。②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香附10克。③食少者,加神曲10 克,鸡内金10 克。④腹中冷者,加干姜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