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瘀热互结证

3.瘀热互结证

【表 现】 腹部刺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包块,或皮肤青紫有瘀斑,发热夜甚,口干不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

【治 法】 清热泻火,祛瘀通腑。

【处 方1】 泻心汤(《金匮要略》)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黄连9克  黄芩10克  大黄(后下)10克  水牛角(先煎)30克

牡丹皮15克  赤芍15克  生地黄15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0克  厚朴10克  桃仁10克  丹参15克

红花10克

【方 解】 方中黄连、黄芩、大黄清热泻火通腑;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元胡活血化瘀,并可止痛;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凉血消瘀;厚朴理气导滞。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者,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痛明显者,加元胡10克,三七粉(冲服)6克。③热重者,加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

【处 方2】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柴胡10克  瓜蒌根20克  当归10克  红花10克

酒大黄15克  桃仁10克  赤芍15克  天葵子15克

蒲公英30克

【方 解】 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赤芍、蒲公英、天葵子清热解毒化瘀。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痛明显者,加生蒲黄(包煎)10克,五灵脂10克。③腹胀者,加枳实12克,厚朴10克。

【处 方3】 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水牛角(先煎)30克  生地黄15克  金银花20克  连翘15克

玄参30克  黄连10克  竹叶10克  丹参15克

麦冬10克  大黄(后下)10克  半枝莲15克

【方 解】 方中水牛角代原方犀角以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清热养阴,又助清营凉血解毒;金银花、连翘、竹叶、半枝莲清热解毒,使营分热邪外达;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通腑清热化瘀。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者,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痛明显者,加三七粉(冲服)6克,生蒲黄(包煎)10克,五灵脂10克。

【处 方4】 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合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水牛角(先煎)30克  牡丹皮10克  赤芍15克  生地黄15克

大黄(后下)10克  黄连9克  黄芩15克  桃仁12克

生蒲黄(包)10克  蒲公英30克  虎杖15克  五灵脂10克

【方 解】 方中苦咸寒之水牛角,凉血清心解毒;甘苦寒之生地黄,凉血滋阴生津,助水牛角清热凉血止血;赤芍、牡丹皮、五灵脂、蒲黄、虎杖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大黄、桃仁通腑凉血消瘀。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5克,莪术15克。②胁痛明显者,加川芎10克,白芍15克。③皮肤青紫有瘀斑者,加三七粉(冲服)6克,茜草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