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热壅盛证
【表 现】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处 方1】 泻心汤(《金匮要略》)合十灰散(《医方类聚》)加减。
大黄10克 黄连5克 黄芩10克 大蓟15克
小蓟15克 荷叶9克 侧柏叶9克 白茅根15克
茜根10克 山栀10克 牡丹皮10克 棕榈炭10克
【方 解】 泻心汤《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其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牡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加 减】 ①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先煎)30克,旋覆花(包煎)10克。②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克,石斛10克,天花粉12克。
【处 方2】 三黄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大黄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白及15克
栀子10克 侧柏炭10克 茜草10克 牡丹皮10克
紫珠草15克 天花粉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三黄泻心汤重用清热泻火药物,使热退而血止,以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火降,则水谷通道利,五脏六腑安。牡丹皮清热凉血滋阴;天花粉清热生津;栀子、茜草凉血止血;白及、侧柏炭收敛止血;紫珠草化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呕吐者,加代赭石(先煎)30克,吴茱萸3克。②热伤胃络,胃热阴虚者,可合玉女煎加减。
【处 方3】 泻心汤(《金匮要略》)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大黄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水牛角(先煎)60克
生地黄24克 白芍12克 牡丹皮9克
【方 解】 泻心汤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中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解毒。甘苦寒之生地黄,凉血滋阴生津,并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加 减】 ①若见蓄血,谵妄如狂者,邪热与血瘀互结,加大大黄、黄芩之用量,以清热逐瘀,凉血散瘀。②肝火旺盛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③热伤血络,血热妄行之出血,加白茅根15克,侧柏炭10克,小蓟20克。
【处 方4】 泻心汤(《金匮要略》)合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减。
大黄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白芍15克 牡丹皮10克 栀子(炒)10克
土贝母10克
【方 解】 泻心汤《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化肝煎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方中青皮善解郁怒,疏肝破滞气;气郁动火,伍栀子清火宣郁;火动而伤血,故用白芍、牡丹皮入血分,清血热,泻肝火,养血行滞,则郁热自解;陈皮理气化痰;土贝母降痰气,开郁结。
【加 减】 ①出血明显者,加仙鹤草30克。②胃热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③胃热胃灼热者,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
【处 方5】 清胃散(《脾胃论》)加减。
黄连10克 生地黄20克 当归10克 牡丹皮10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仙鹤草30克 升麻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主治胃热炽盛所致胃出血。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石膏加强清胃热之力;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仙鹤草凉血止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黄连苦寒泻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甘草和药解毒。
【加 减】 ①肠燥便秘者,加大黄(后下)6克。②口渴饮冷者,加知母10克。③胃脘灼热者,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