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肺热壅盛证

5.肺热壅盛证

【表 现】 口气臭秽,鼻塞、鼻渊不闻香臭,咽喉痛,或有咳喘,咯吐脓痰,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 法】 清肺泻热。

【处 方1】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桑白皮15克  地骨皮15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浙贝母12克  炒栀子10克  陈皮9克

【方 解】 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入肺经,清泻肺热,为君药。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浙贝母清金化痰,黄芩清上焦火并祛湿热,栀子清热泻火,陈皮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养胃和中,为使药。

【加 减】 ①燥热咳嗽者,加瓜蒌皮15克,川贝母10克。②肺经热重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0克。③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芦根20克。

【处 方2】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合白虎汤(《伤寒论》)加减。

炙麻黄9克  杏仁9克  甘草6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知母12克  浙贝母12克

陈皮9克

【方 解】 方中炙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助炙麻黄、石膏宣肺清热,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二滋阴润燥,并佐以粳米益胃生津,浙贝母清金化痰,黄芩清上焦火并祛湿热,陈皮燥湿化痰,用为佐药。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使药。

【加 减】 ①因肺中热甚,津液大伤者,加沙参10克,芦根20克。②若表邪偏重,无汗恶寒者,加荆芥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5克。③若痰稠、胸闷者,加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

【处 方3】 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苇茎30克  冬瓜仁20克  生薏苡仁30克  桃仁10克

桔梗9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浙贝母10克

【方 解】 方中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故为君药。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生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二者共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桔梗清肺化痰排脓,黄芩清上焦郁热,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加 减】 ①痰浊阻肺,咳而喘满者,加鱼腥草20克,葶苈子10克。②胸闷气逆者,加炒枳壳20克,旋覆花(包煎)20克。③若兼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10克,瓜蒌20克。

【处 方4】 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加减。

黄芩10克  炒栀子10克  知母10克  桑白皮20克

瓜蒌仁20克  浙贝母10克  麦冬10克  橘红10克

茯苓15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橘红理气化痰,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瓜蒌仁、浙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和药解毒。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

【加 减】 ①痰黄如脓或腥臭者,加鱼腥草20克,金荞麦15克,生薏苡仁20克。②胸痛者,加郁金15克,丝瓜络15克。③火郁伤津,咽燥口干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20克,沙参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