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胃阴亏虚证
【表 现】 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纳呆干呕,似饥不食,舌红少津,裂纹无苔,脉细数。
【治 法】 养阴生津,益胃止痛。
【处 方1】 益胃汤(《温病条辨》)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麦冬20克 生地黄15克 沙参15克 玉竹10克
白芍10克 川楝子9克 佛手10克 木瓜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虚火灼络,发为胃痛。麦冬滋阴养胃,重用为君药。“热邪不燥胃阴,必耗肾液”,胃阴虚日久易损及肾阴,故以生地黄滋养胃肾,使先后天化源不绝;玉竹、北沙参甘凉,滋养肺胃之阴,滋而不腻,同生地黄共为臣药。“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胃阴亏虚,肝气乘之,治以“泄肝安胃”,白芍、木瓜,滋阴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疏肝理气,佛手疏肝和胃,三者共为佐药。炙甘草甘能缓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灼痛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克,吴茱萸1克。②肝火伤阴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石斛15克。③阴虚伴有气虚者,加太子参10克,酒黄精10克。
【处 方2】 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生地黄2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5克
枸杞子10克 栀子10克 黄连6克 瓦楞子20克
川楝子6克
【方 解】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滋水涵木,为君药。枸杞养血滋阴柔肝;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共为臣药。栀子清肝经之热,黄连清心、胃之热,苦以通降,泄肝以通降肺胃之气;瓦楞子重镇降逆,制酸止痛,三者共为佐药。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为使药。
【加 减】 ①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10克,瓜蒌仁20克。②自汗盗汗者,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③痰多者,加川贝母10克,鱼腥草10克。④烦热而渴者,加知母10克,石膏(先煎)20克。
【处 方3】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加减。
麦冬15克 沙参10克 生地黄15克 百合15克
牡丹皮10克 白薇10克 扁豆10克 青皮10克
香橼10克 生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麦冬滋阴益胃,为君药。沙参滋养肺胃之阴,生地黄滋养胃肾之阴,百合不但能滋养心肺,还可清心除烦,三者能兼顾上中下三焦,共为臣药。牡丹皮清血分郁热,白薇清气分虚热,与诸滋阴药合用“补而兼清”,标本兼治;扁豆甘淡补脾,青皮、香橼理气和胃疏肝,使滋阴而无碍脾之弊,同牡丹皮、白薇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为使药。
【加 减】 ①饥不欲食者,加炒栀子6克,胡黄连6克。②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20 克,栀子10 克,珍珠母(先煎)20 克。③胁痛者,加延胡索10 克,白芍15克。
【处 方4】 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
石膏(先煎)20克 知母10克 生地黄15克 麦冬10克
天花粉10克 黄连10克 牛膝10克
【方 解】 方中石膏辛寒,清胃中伏火,为君药。生地黄甘凉,滋肾育阴,兼清虚热;知母苦寒,既能清胃热而止烦渴,又可滋养肾阴,二者共为臣药;黄连清心,泻南补北,苦以坚阴;麦冬微苦甘寒,滋养胃肾阴津,且可清心除烦;天花粉能滋养肺胃之阴,又可散结消肿止痛,三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
【加 减】 ①火盛者,加山栀子10克,地骨皮10克。②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③血分热盛,齿衄出血者,加紫草30克,仙鹤草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