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知柏地黄丸

第21章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持续性炎症,引起腺体广泛纤维化,腺泡和胰岛细胞萎缩,导致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受损,且常伴有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假性囊肿形成等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等,晚期可出现胰腺囊肿、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腹痛”“痞满”等范畴,主要由误治伤中、饮食阻滞、痰气壅塞、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导致,与脾胃、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一般以虚寒证和虚实夹杂证多见,病程多缠绵难愈。

一、辨证治疗

1.脾胃虚弱证

【表 现】 腹痛隐隐,食欲缺乏,倦怠乏力,大便溏薄或便夹油滴,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 法】 健脾理气,升清止泻。

【处 方1】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陈皮10克  木香6克  砂仁(后下)6克

藿香(后下)10克

【方 解】 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止泻,法半夏、陈皮、砂仁、木香等燥湿健脾,藿香、砂仁健脾升清化浊。

【加 减】 ①脾虚食少者,加鸡内金15克,神曲10克。②腹中畏凉者,加干姜6克。③腹痛者,加香附10克,郁金15克,延胡索10克。④胃脘痛者,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⑤久病,大便频次增多,加山药15克,炒薏苡仁30克。

【处 方2】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桔梗6克  淮山药20克  白扁豆20克  砂仁(后下)6克

莲子肉15克  木香6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湿盛而有大便溏泄者。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止泻;砂仁、木香燥湿健脾理气。

【加 减】 ①病久正气虚而大便溏泻次数多者,加五味子6克,补骨脂10克。②食少纳呆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5克。③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6 克,肉桂3克。

【处 方3】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陈皮10克  茵陈15克  金钱草15克  炒白芍15克

【方 解】 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止泻,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助运,茵陈、金钱草清热祛湿退黄。

【加 减】 ①若湿热之象明显,加黄连6克,黄芩10克。②胁痛者,加香附10克,郁金15克。③脘腹痛者,加徐长卿15克。④气虚乏力明显者,加生黄芪15克,红景天15克。⑤厌食者,加焦山楂10克,炒谷芽10克。

【处 方4】 神术散(《医学心悟》)加减。

苍术15克  陈皮10克  姜厚朴10克  炙甘草6克

藿香15克  砂仁(后下)6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莪术9克

【方 解】 方中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祛湿止泻,陈皮、藿香、砂仁健脾升清化浊,莪术活血消痞。

【加 减】 ①若湿郁化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10克。②兼见黄疸,加茵陈15克,金钱草15克。③胁痛者,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5克。④久病,大便频次增多者,加薏苡仁30 克,山药15 克。⑤厌食者,加焦山楂10 克,炒谷芽10克。

2.气滞血瘀证

【表 现】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上腹部扪及包块,压痛明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 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 方1】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克  牡丹皮10克  五灵脂10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0克  厚朴10克  乌药15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香附10克  赤芍15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五灵脂、延胡索、桃仁、红花化瘀止痛,牡丹皮凉血消瘀,厚朴、乌药、香附理气止痛。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部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或吞服三七粉3克。③腹中畏凉者,加炮姜6克。

【处 方2】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

五灵脂10克  蒲黄(包)10克  丹参15克  檀香(后下)3克

砂仁(后下)6克  酒大黄6克  甘草3克  延胡索10克

【方 解】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延胡索行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止痛;酒大黄逐瘀通腑;甘草缓急和中。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部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或吞服三七粉3克。③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④腹痛明显者,加三七粉(冲服)6克。

【处 方3】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9克  红花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5克

川芎9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三七粉(冲服)3克

炒枳壳9克  甘草6克  牛膝15克

【方 解】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柴胡、枳壳疏肝行气,三七粉散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夏枯草15克。②腹部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或吞服三七粉3克。③痛甚者,加延胡索9克。④气滞者,加郁金9克,木香6克。

【处 方4】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抵当汤(《伤寒论》)加减。

牡丹皮15克  赤芍15克  五灵脂10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5克  厚朴10克  乌药15克  桃仁12克

红花10克  香附10克  当归10克  甘草3克

水蛭6克  酒大黄10克

【方 解】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五灵脂、延胡索、桃仁、红花、水蛭化瘀通络止痛,牡丹皮、酒大黄凉血消瘀,厚朴、乌药、香附理气止痛。

【加 减】 ①腹部有包块,加皂角刺12克或三棱10克,莪术9克。②腹部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或吞服三七粉3克。③大便不通者,加虎杖12克,枳实10克。④腹痛明显者,加三七粉(冲服)6克。

3.肝胆湿热证

【表 现】 脘胁胀痛,口干口苦,身热,纳差,无力,可有黄疸,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治 法】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处 方1】 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茵陈30克  栀子15克  生大黄(后下)9克  龙胆草9克

黄柏10克  枳实15克  滑石(包煎)15克  延胡索10克

柴胡10克  木香9克  黄芩10克  车前子(包煎)10克

泽泻10克

【方 解】 方中以龙胆草泻肝胆湿热;栀子、黄芩、柴胡清热泻火;车前子、泽泻、滑石、黄柏清热祛湿;茵陈、大黄清热通腑退黄,木香、枳实、元胡理气止痛。

【加 减】 ①黄疸重者,加田基黄20克,金钱草30克。②热毒重者,加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③呕吐甚,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竹茹10克。④腹胀者,加大腹皮15克,厚朴10克。⑤肝郁气滞者,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

【处 方2】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合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姜厚朴10克  枳实15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知母15克  制半夏9克  茯苓20克  猪苓20克

泽泻10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0克

砂仁(后下)6克  姜黄15克  茵陈30克  栀子10克

生大黄(后下)6克  车前子(包煎)15克

【方 解】 方中以黄芩、黄连、知母、车前子、栀子清肝胆湿热;泽泻、茯苓、猪苓清热祛湿;茵陈、大黄清热通腑退黄,党参、白术、陈皮、砂仁健脾除湿;姜黄活血止痛。

【加 减】 ①呕吐甚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姜半夏9克。②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15克。③肝郁气滞,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处 方3】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加减。

茵陈30克  枳实20克  茯苓30克  泽泻15克

猪苓30克  生白术30克  黄柏10克  田基黄15克

生大黄(后下)9克  垂盆草30克  蒲公英30克

【方 解】 本方用于湿重于热之肝胆湿热证,方中以茵陈、垂盆草、田基黄、黄柏清肝胆湿热;茯苓、泽泻、猪苓清热祛湿;大黄清热通腑退黄;枳实理气消胀;蒲公英清热解毒。

【加 减】 ①呕吐甚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竹茹10克。②腹胀者,加厚朴10克,大腹皮15克,木香10克。③胁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郁金10克。④尿短少,赤涩不畅,加竹叶10克,赤小豆15克。⑤大便不通者,加虎杖15克,瓜蒌30克。

【处 方4】 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12克  黄芩15克  生大黄(后下)10克  枳实15克

法半夏15克  白芍15克  金钱草30克  海金沙(包煎)15克

茵陈30克  郁金15克

【方 解】 方中以柴胡、黄芩、金钱草、海金沙、茵陈疏泄肝胆湿热;茵陈、大黄清热通腑退黄,郁金、枳实理气止痛。

【加 减】 ①呕吐甚,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竹茹10克。②腹胀,加大腹皮15克,厚朴15克。③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克,三七粉(冲服)6克。

4.肝气郁滞证

【表 现】 脘胁胀满或窜痛,常因情绪激动而发作,纳差,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吐后胀痛不减,大便溏薄,便夹油滴,或大便难行,舌质红,苔白,脉弦。

【治 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处 方1】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醋柴胡10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枳壳15克

白芍20克  甘草6克  川芎10克  郁金15克

预知子15克

【方 解】 本方柴胡、香附、陈皮、枳壳疏肝解郁以止痛,芍药、甘草和里缓急以止痛,川芎、郁金、预知子行气活血以止痛。

【加 减】 ①气郁化热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②腹胀甚,加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③便溏者,加砂仁(后下)6克。④大便艰行,加生白术30克,枳实20克,虎杖15克。⑤恶心、纳差,加姜竹茹10克,神曲10克。

【处 方2】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生白术1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炮姜6克  薄荷(后下)3克  木香10克

郁金15克  香橼15克

【方 解】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白术、茯苓、炮姜健脾和胃祛湿;木香、香橼理气健脾;薄荷条达肝气。

【加 减】 ①胁胀、胁痛明显,加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②恶心较著,加陈皮10克,竹茹10克。③大便稀溏明显,加苍术10克,砂仁(后下)6克。④化热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⑤腹胀甚,加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⑥大便艰行者,加枳实10克,虎杖15克。

【处 方3】 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炒枳实15克  炙甘草6克

炒白术15克  党参15克  木香10克  砂仁(后下)6克

青皮10克  香附10克

【方 解】 方中柴胡、香附、白芍疏肝活血;枳实理气导滞;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和胃;青皮、木香、砂仁理气健脾燥湿。

【加 减】 ①肝气郁滞明显者,加佛手10克。②胁胀、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③恶心较著,加黄连3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④大便稀溏,加苍术10克。⑤热甚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⑥腹胀甚者,加槟榔15 克,莱菔子15 克,枳实10 克。⑦大便艰行,加生白术30 克,虎杖15克。

【处 方4】 沉香降气散(《张氏医通》)加减。

沉香粉(冲服)3克  砂仁(后下)6克  香附15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15克  甘草3克  佛手10克  白蒺藜10克

绿萼梅6克

【方 解】 本方沉香、香附、佛手、白蒺藜、绿萼梅疏肝理气,砂仁、甘草健脾和中,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加 减】 ①恶心较著者,加黄连3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②大便稀溏者,加苍术10克。③化热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④腹胀甚者,加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⑤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30克,火麻仁30克。

5.阴虚夹湿证

【表 现】 多为合并糖尿病者,每由饮食失调、劳累诱发或加重。症见脐腰隐痛,腹满,口渴思饮,夜尿多,便溏,体瘦,舌质红,有裂纹,苔白滑或微黄,脉沉弦或细数。

【治 法】 养阴生津,健脾化湿。

【处 方1】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合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地黄20克  淮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牡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苍术15克  厚朴6克  陈皮10克  六一散(包煎)20克

炒白术15克  猪苓10克  车前子(包煎)10克

【方 解】 方用生地黄、山药、山萸肉养阴生津,知母、黄柏、牡丹皮养阴清热,苍术、白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六一散等祛湿。全方养阴清热而不助湿,利水祛湿而不伤阴。

【加 减】 ①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6克。②口渴较甚者,加地骨皮15克,天花粉15克。③夜尿多,加益智仁15克,菟丝子15克。④便溏或便次增多者,加砂仁(后下)6克,炒薏苡仁30克。

【处 方2】 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加减。

北沙参12克  天冬12克  熟地黄12克  黄柏10克

砂仁(后下)6克  猪苓15克  六一散(包煎)20克

【方 解】 方用沙参、天冬、熟地黄养阴生津;黄柏养阴清热祛湿;砂仁健脾燥湿;猪苓、六一散祛湿。全方养阴清热而不助湿,利水祛湿而不伤阴,标本兼治。

【加 减】 ①腹痛者,加白芍15克,炙甘草6克。②口渴较甚者,加地骨皮15克,天花粉10克。③夜尿多者,加菟丝子15克,益智仁15克。④便溏或便次增多,加苍术15克。

【处 方3】 春泽汤(《医方集解》)加减。

沙参15克  炒白术15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猪苓10克  菟丝子15克

【方 解】 方用沙参养阴生津;白术健脾祛湿;茯苓、猪苓、泽泻祛湿清热,菟丝子缩泉固尿。

【加 减】 ①腹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延胡索10克。②口渴较甚者,加生地黄15克,天花粉15克。③兼气虚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15克。

【处 方4】 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天冬10克  麦冬10克  生地黄15克  茯苓15克

石斛15克  黄芩10克  茵陈15克  六一散(包煎)20克

枳壳15克  车前子(包煎)10克

【方 解】 方用天冬、麦冬、熟地黄、生地黄、石斛养阴生津;黄芩清热;茯苓、车前子、六一散、茵陈清热祛湿;枳壳理气消胀。

【加 减】 ①腹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炙甘草6克。②口渴较甚者,加地骨皮15克,天花粉10克。③夜尿多者,加菟丝子15克,山萸肉10克。④兼气虚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15克。

二、中成药治疗

1.柴胡舒肝丸

【药物组成】 茯苓、麸炒枳壳、酒白芍、甘草、豆蔻、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炒山楂、防风、炒六神曲、柴胡、黄芩、薄荷、紫苏梗、木香、炒槟榔、醋三棱、酒大黄、炒青皮、当归、姜半夏、乌药、醋莪术。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气郁不舒、脘肋胀闷、不思饮食、呕吐酸水。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肝气郁滞者可用柴胡舒肝丸。症见上腹部胀痛,胁部胀满,进食后明显,纳谷不香,嗳气,恶心欲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用量用法】 大蜜丸,每丸重10克。一次1丸,一日2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忌生冷、油腻、难消化的食物;②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2.大黄䗪虫丸

【药物组成】 大黄、甘草、黄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虫、蛴螬、芍药、生地黄、干漆、䗪虫。

【功能主治】 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形体羸瘦,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减,腹满食少,肌肤甲错,两目无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脉沉涩或弦。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血瘀证者可用柴胡舒肝丸治疗。症见脘腹疼痛如锥如割而拒按,或兼黄疸,腹水,腹满食少,肌肤甲错,两目无神,目眶暗黑,舌质绛或紫,苔黄燥或灰黑,脉涩。

【用量用法】 每粒3 克,蜡皮封固。每服1 丸,每日1~2 次。温开水或酒送服。

【注意事项】 ①孕妇忌用;②有出血倾向者慎用;③初服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腹泻,一周左右即可消失;④皮肤过敏者停服;⑤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较多,补虚扶正则不足,应在干血、瘀血去后,施以补益之剂以收全功。

3.龙胆泻肝丸

【药物组成】 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生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肝胆湿热证者可用龙胆泻肝丸治疗。症见上腹部胀痛拒按,胁痛,或呃逆,发热,倦怠,大便不畅或干结,小便短赤,目黄身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用量用法】 水丸剂,每30粒重6克。一次3~6克,一日2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忌烟、酒及辛辣食物;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③孕妇慎用;④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

4.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功能主治】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可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症见食欲缺乏,倦怠乏力,大便溏薄,便夹油滴,舌淡胖,苔白,脉弱。

【用量用法】 散剂或水丸,每袋6克。一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②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③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④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⑤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5.小柴胡片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姜制)、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缺乏、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等。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肝胃不和证者可用小柴胡片治疗。症见胸胁胀满,腹痛,食欲缺乏,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

【用量用法】 片剂,每片重0.4克。一次4~6片,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③兼有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6.血府逐瘀胶囊

【药物组成】 桃仁(炒)、红花、赤芍、川芎、枳壳(麸炒)、柴胡、桔梗、当归、生地黄、牛膝、甘草。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血瘀证者可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症见脘腹疼痛如锥如割,或兼黄疸,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舌质绛或紫,苔黄燥或灰黑,脉弦数而微涩。

【用量用法】 胶囊剂,每粒0.4克。一次6粒,一日2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忌食辛冷食物;②孕妇禁用。

7.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者可用香砂六君丸治疗。症见食欲缺乏,或食后腹胀,嗳气食少,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弱。

【用量用法】 浓缩丸剂,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一次12丸,一日3 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②不适用于口干、舌少津、大便干者。

8.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 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 滋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临床应用】 慢性胰腺炎辨证为阴虚火旺证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治疗。症见上腹隐痛,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体瘦,舌质红,有裂纹,苔白滑或微黄,脉沉弦或细数。

【用量用法】 蜜丸,每30粒重6克,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一次8丸,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 ①孕妇慎服;②虚寒性病证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③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④本品宜空腹或饭前服用开水或淡盐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