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气滞血瘀证

6.气滞血瘀证

【表 现】 胃灼热,嗳气反酸,胸骨后灼痛,或痛如针刺,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

【治 法】 行气化瘀,活血止痛。

【处 方1】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12克  红花10克  当归15克  生地黄15克

川芎10克  牛膝10克  赤芍15克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姜半夏9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治疗气滞血瘀所致胃灼热。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合川芎行气活血;枳壳行气宽中;生地黄、赤芍凉血清热,养血滋阴;姜半夏和胃降逆;黄连清肝胃郁热;吴茱萸辛温,防止诸寒凉药郁闭阳气。诸药合用,行气化瘀、活血止痛。

【加 减】 ①胁下有痞块者,加延胡索10克,预知子10克,莪术9克。②胸痛、胸闷者,加丹参15克,薤白10克,三七粉(冲服)6克。③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后下)6克,瓜蒌30克。

【处 方2】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味。

五灵脂15克  生蒲黄(包煎)10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0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香附10克  柴胡10克

莪术9克  枳壳1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治疗瘀热互结所致之胃灼热。方中五灵脂甘温,通利血脉散瘀;蒲黄甘平,活血止血;川芎、延胡索、莪术活血理气;黄连、吴茱萸清热降逆;香附、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可助行血。诸药合用,气血通利,热泄瘀消,胃灼热可平。

【加 减】 ①大便不通者,加瓜蒌30克,虎杖15克,枳实10克。②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克,三七粉(冲服)6克。

【处 方3】 四合汤(自拟方)。

生蒲黄(包煎)10克  五灵脂10克  浙贝母10克  乌贼骨30克

砂仁(后下)6克  丹参15克  檀香(后下)3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方 解】 本方由失笑散、乌贝散、丹参饮、左金丸合方而成,称为“四合汤”,治疗瘀热结于胃,胃酸过多引起的嘈杂、胃灼热。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行气活血;砂仁行气和胃;黄连、吴茱萸清热降逆;乌贼骨、浙贝母制酸和胃。诸药合用,气行血行,制酸和胃。

【加 减】 ①胃中刺痛者,加川芎10克,三七粉(冲服)6克。②口干者,加玄参15克,白芍15 克。③胃痛喜温喜按者,加干姜5 克,延胡索10 克,徐长卿15克。

【处 方4】 自拟方。

生黄芪30克  白芍15克  五灵脂15克  生蒲黄(包煎)10克

丹参12克  三七粉(冲服)3克  砂仁6克  枳壳10克

莪术9克  浙贝母10克  乌贼骨3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之胃灼热。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五灵脂、生蒲黄、丹参、三七行气活血;枳壳、莪术行气宽中,活血理气;砂仁行气和胃;乌贼骨、浙贝母制酸和胃。诸药合用,益气活血,制酸和胃。

【加 减】 ①兼血虚者,加当归10克,枸杞子15 克。②口干者,加玄参20克,白芍10克。③胃喜温喜按者,加干姜5克,延胡索10克,徐长卿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