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肠湿热证
【表 现】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 法】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处 方1】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白芍15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大黄(后下)9克
槟榔9克 当归10克 木香10克 肉桂3克
甘草10克
【方 解】 湿热下注大肠,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化,湿热与气血瘀滞相搏,而成下痢脓血。故宜清热行气活血之法。方中重用白芍,取其苦酸微寒,柔肝理脾,调和气血,止泻痢、腹痛,为君药。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而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之本,为臣药。大黄苦寒,泻热祛积破瘀,使积滞除、瘀血祛,则下痢可止,此乃“通因通用”之法。又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此即“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是以反佐,可防止苦寒伤胃,配伍活血药又助行血之力,共为佐药。甘草解毒和药,为使药。综合全方,共奏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之功。
【加 减】 ①大便脓血较多者,加槐花15克,地榆10克。②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15克,薏苡仁20克。③腹痛较甚者,加乌药10克,延胡索10克。
【处 方2】 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
白头翁15克 黄柏10克 黄连6克 秦皮12克
当归10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方 解】 湿热下注大肠,日久热毒深陷血分,热毒与气血瘀滞相搏,下迫大肠而成下痢脓血。故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为君,以其归大肠与肝,味苦性寒,能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秦皮归大肠经,苦寒性涩,主热痢下重。又加木香行气,当归柔肝和血化瘀,共为佐药。甘草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用为使药。诸药相和,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止痢之功。
【加 减】 ①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②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10克,槟榔10克,枳壳10克。③腹痛较甚者,加三七粉(冲服)6克,延胡索10克。④发热急骤,利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金银花10克。⑤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克,枳实10克。
【处 方3】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葛根15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甘草6克
苍术9克 藿香10克 茯苓10克
【方 解】 表热内陷,湿浊内阻,表热与湿邪相搏,湿热下注大肠,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化,而成下痢脓血。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湿热。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君药。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苍术、茯苓健脾燥湿,藿香醒脾祛湿,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热、燥湿止痢之功。
【加 减】 ①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②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③腹痛较甚者,加木香10克,延胡索10克。④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克,神曲10克。
【处 方4】 自拟方。
藿香(后下)10克 黄芩9克 黄连6克 苍术15克
当归10克 木香6克 薏苡仁15克 六一散(包)20克
【方 解】 湿热下注大肠,壅滞气机,与气血瘀滞相搏,而成下痢脓血。故宜清热化湿,行气活血。方中藿香芳香化浊,醒脾燥湿,合苍术、薏苡仁健脾祛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加六一散清热化湿,当归、木香调气和血。综观全方,有清热化湿止痢之功。
【加 减】 ①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连翘10克,银花10克。②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克,苏叶10克,枳壳10克。③腹痛者,加木香10克,延胡索10克。④食少者,加焦山楂15克,神曲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