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脾胃虚弱证

5.脾胃虚弱证

【表 现】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 法】 健脾益气,和胃消胀。

【处 方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加减。

厚朴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生姜10克

法半夏9克  砂仁(后下)6克  炙甘草10克

【方 解】 汗、吐、下后,定无完气,中焦受伤,脾胃气机阻滞,发为胀满。只消其胀,正气更虚,专以扶正,恐留邪为患,治疗应行气消胀,兼以健脾扶中。方中厚朴行气宽中,为君药;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生姜温中散寒,走而不守,三者为臣药;法半夏、砂仁辛温走窜,配合厚朴、生姜行气消胀;炙甘草甘能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短气乏力明显者,加生黄芪10克,升麻6克。②腹胀,嗳气,加枳实10克,紫苏梗10克。③舌红少苔,口干引饮,加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

【处 方2】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砂仁(后下)6克

半夏9克  木香10克  陈皮10克  芡实15克

枳壳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脾主运化水湿,中焦脾胃易为水湿所困,易酿生湿浊。治宜健脾化湿,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健脾益气,崇土以固本,为君药;炒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砂仁、半夏燥湿化痰醒脾,木香、陈皮化湿和胃,共为臣药;芡实健脾化湿,枳壳理气宽中,为佐药;炙甘草合参、术、苓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脘腹冷痛者,加干姜6克,肉桂3克。②口苦、大便黏滞,加黄连6克,车前草10克。③呃逆、嗳气者,加丁香6克,旋覆花(包煎)10克。④反酸、胃灼热者,加浙贝母12克,乌贼骨30克。

【处 方3】 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芪10克  人参10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5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黄柏10克  苍术10克

泽泻10克  葛根10克  升麻6克  神曲10克

橘皮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暑伤气阴,或气阴素虚,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累及中焦脾胃,发为胀满、纳呆、乏力渴饮,治宜益气养阴,化湿和胃,方选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补益中气,升举阳气,为君药;人参、炒白术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汗,共为臣药;黄柏、苍术即为二妙,配合泽泻清利下注之湿热,葛根、升麻升阳举陷,神曲、陈皮健脾化湿,上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汗多者,加黄芩10克,麻黄根10克。②头昏身重者,加石菖蒲10克,炒蒺藜9克。③纳呆口黏者,加炒莱菔子15克,炒神曲10克,荷叶15克。

【处 方4】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炮附子(先煎)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5克  广藿香(后下)10克  炙甘草10克

【方 解】 脾阳不足,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外,中焦气机失常,或胀或痛。治以温中散寒,兼有肾阳不足者,治宜温补脾肾,方选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共为君药;党参、茯苓、炒白术合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生中阳,为臣药;脾虚则湿盛,广藿香化湿行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腹部冷痛,加砂仁(后下)10克,肉桂3克。②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③小便清长,夜尿频数,加覆盆子10克,金樱子10克。④手足冰冷者,加当归10克,桂枝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