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阴虚肠燥证

5.阴虚肠燥证

【表 现】 大便秘结或带少量脓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心烦易怒,午后低热,形瘦乏力,口燥咽干,舌质红,苔燥少津,脉细数。

【治 法】 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处 方1】 驻车丸(《千金药方》)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黄连6克  阿胶(烊化)15克  当归10克  炮姜6克

党参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5克  白芍18克

乌梅6克  甘草6克

【方 解】 脾胃阴虚,湿热内生,日久肠络受损,故见大便黏结带脓血,午后低热,口燥咽干。治宜滋阴养血,益气健中。方中黄连清热化湿止痢;阿胶、当归养阴和血;炮姜温中止血;芍药、甘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党参、山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乌梅涩肠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益气健中之功。

【加 减】 ①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30克,生地黄30克,黑芝麻30克。②大便黏滞不畅者,加当归10克,枳实10克,虎杖15克,黄连3克。③便下赤白黏冻者,加炒薏苡仁15克,秦皮12克。

【处 方2】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减。

黄连6克  阿胶(烊化)15克  黄芩9克  白芍15克

当归9克  甘草6克  炮姜6克  生地榆10克

【方 解】 阴虚湿热,肠络受损,故见大便秘结带脓血,午后低热,心烦易怒等症。治宜养阴和营,清肠化湿。方中黄连、黄芩清热化湿止痢;阿胶坚阴;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炮姜温中止血并制芩、连苦寒太过;生地榆凉血止血而治痢。诸药合用,坚阴养血而不腻滞,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加 减】 ①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30克,生地黄30克。②兼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③阴虚而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处 方3】 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熟地黄15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12克

牡丹皮10克  泽泻10克  旱莲草10克  秦皮10克

当归9克  白芍18克  黄连6克

【方 解】 脾肾阴虚,湿热内生,日久肠络受损,故见大便秘结带脓血;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故见心烦易怒、口燥咽干、消瘦乏力。治宜滋阴清热。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补肝肾,收敛固涩;山药滋补脾阴;三药合用以治阴虚之本。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泽泻利湿,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旱莲草凉血止血;秦皮清利湿热;白芍、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黄连厚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止痢、养血和中之功。

【加 减】 ①大便秘结者,加生白术30克,火麻仁30克。②兼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③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诃子6克,石榴皮12克。④阴虚而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

【处 方4】 自拟方。

黄连6克  阿胶(烊化)15克  当归9克  炮姜6克

党参15克  茯苓15克  白芍18克  生地黄15克

石斛10克  黄芩10克  牡丹皮10克

【方 解】 脾胃阴虚,湿热内生,肠络受损,故见大便秘结带脓血,午后低热,口燥咽干。治宜滋阴养血,益气健中。方中黄连、黄芩清热化湿止痢;阿胶、当归、白芍养阴和血;生地黄、石斛养阴生津;炮姜温中止血,防止苦寒伤中;党参、茯苓健脾渗湿;牡丹皮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益气健中之功。

【加 减】 ①大便黏液脓血明显者,加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②兼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③大便滑脱不禁者,加五味子6克,石榴皮12克。④阴虚而潮热盗汗者,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⑤大便有血者,加仙鹤草30克,茜草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