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胃不和证

1.肝胃不和证

【表 现】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遇情志不遂加重,嗳气或矢气则舒,嘈杂反酸,口苦,胸闷食少,性急易怒,喜叹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 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 方1】 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柴胡10克  枳实9克  炒白芍15克  陈皮9克

香附9克  佛手9克  法半夏9克  海螵蛸15克

浙贝母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肝气犯胃、脾胃气滞而成胃痛之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中柴胡、白芍、香附、佛手疏肝解郁;陈皮、枳实理气和中;法半夏辛开降逆;海螵蛸、浙贝母组成乌贝散,制酸和胃;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加 减】 ①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9克。②嗳气较多者,加代赭石(先煎)30克,旋覆花(包煎)10克。③气滞明显而有血瘀者,加川芎10克,生蒲黄(包煎)10克,五灵脂10克。

【处 方2】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10克  陈皮9克  香附9克  炒枳壳15克

川芎9克  青皮9克  郁金9克  炒白芍12克

香橼9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气滞血瘀证,方中柴胡、香附、青皮、郁金、香橼疏肝理气;陈皮、炒枳壳行气宽中;川芎活血行气;炒白芍养血柔肝;炙甘草缓急止痛。

【加 减】 ①疼痛较甚,加延胡索9克,三七粉(冲服)6克。②嗳气者,加旋覆花(包煎)30 克,代赭石(先煎)10 克。③胃气壅滞而有胃胀者,加苏梗9 克。④气郁化火而有口干口苦者,加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

【处 方3】 越鞠丸(《丹溪心法》)加减。

醋香附9克  川芎9克  炒苍术15克  炒栀子10克

茯苓12克  砂仁(后下)6克  炒神曲10克  焦麦芽15克

【方 解】 本方为治疗气郁乃至血、痰、火、湿、食诸郁轻症常用方,着重行气解郁,气机流畅,则血、痰、火、湿、食诸郁自解。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茯苓健脾渗湿,砂仁化湿行气,神曲、麦芽消食导滞。

【加 减】 ①气郁较重,胀满明显者,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枳壳10 克。②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加栀子10克,龙胆草6克,黄芩10克。

【处 方4】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法半夏9克  厚朴9克  茯苓15克  苏梗10克

生姜9克  柴胡10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10克

香附10克

【方 解】 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肺胃宣降失常,痰气结于咽喉,咳吐不出,吞咽不下。方中法半夏燥湿消痞,厚朴下气除满,茯苓甘淡渗湿,生姜温胃止呕,苏梗行气疏肝,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元胡行气活血。

【加 减】 ①心下痞,嗳气较多者,加代赭石(先煎)30克,旋覆花(包煎)10克。②胃虚有热者,加竹茹12克。③胃气虚寒者,加丁香6克,柿蒂9克。

【处 方5】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5克  枳壳10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  炒白术15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法半夏9克  甘草9克

【方 解】 此方重在疏肝健脾。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且白芍可缓急止痛;白术、茯苓健脾助气血生化,陈皮、法半夏、枳壳、香附理气和胃。

【加 减】 ①大便干结甚者,加火麻仁30克,虎杖15克。②伴有口苦口干者,加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③两胁胀痛或串痛,加莪术9克,川芎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