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湿热阻胃证
【表 现】 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黏,头身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处 方1】 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黄连10克 栀子6克 滑石(包煎)20克 厚朴12克
石菖蒲10克 法半夏9克 广藿香(后下)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5克
【方 解】 方中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清热燥湿为君药。栀子清三焦湿热,同黄连合用加强清热燥湿之力;滑石清热利湿,导热从小便而出;“治湿先行气,气行则湿去”,厚朴苦温化湿,芳香醒脾以运湿,三者共为臣药。石菖蒲、广藿香芳香化浊醒脾,法半夏化湿和胃消痞,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胃,共为使药。三者同厚朴苦温燥湿,黄连、栀子清热燥湿,两组药寒温共济,避免苦寒郁遏、苦温助热。茯苓淡渗健脾利湿,为使药。
【加 减】 ①湿重者,加薏苡仁15克,佩兰12克,荷叶9克。②热重者,加黄芩10克,寒水石20 克。③恶心干呕者,法半夏改姜半夏,加竹茹10 克,芦根15克。
【处 方2】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加减。
石菖蒲10克 郁金9克 竹沥10克 胆星6克
炒栀子10克 连翘6克 黄连6克 鲜竹叶10克
牡丹皮10克 灯心草3克 通草6克
【方 解】 菖蒲配郁金,芳香开窍,共为君药。竹沥、胆星豁痰开窍醒神;炒栀子、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上药尤善入心经以清心安神,共为臣药。牡丹皮活血凉血,灯心草清心通窍,通草通络利湿,导热下行,共为佐药。紫金锭化痰开窍,辟秽解毒,为使药。
【加 减】 ①胸闷、纳呆,舌苔腻,加薏苡仁20克,六一散(包煎)20克,白豆蔻10克。②热扰心神,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者,加天竺黄10 克,莲子心3 克。③胸腹灼热,四肢厥冷等热厥者,加黄芩10克,水牛角(先煎)60克。
【处 方3】 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杏仁9克 生薏苡仁20克 白蔻仁10克 滑石(包煎)20克
通草3克 竹叶10克 半夏9克 厚朴10克
荷叶15克 炒神曲10克
【方 解】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通调水道,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醒脾;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配伍,分消三焦,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荷叶芳香醒脾,轻清宣化,是为佐药。“无形之湿每藉有形之质以为附”,故方中加炒神曲消积化滞,使无形之湿无以附着,为使药。
【加 减】 ①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加藿香(后下)6克,香薷6 克。②寒热往来者,加青蒿10 克,草果9 克。③中焦湿热盛者,加黄连6 克,荷叶10克。
【处 方4】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姜半夏9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茵陈10克
冬瓜仁10克 太子参6克 芦根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半夏燥湿行气、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黄芩、黄连苦寒燥湿,茵陈、冬瓜仁清热利湿,共为臣药。太子参甘凉益胃,益气养阴,而无甘温助火之弊;芦根清利湿热,和胃降逆,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中焦素有虚寒者,加乌药6克,砂仁(后下)6克。②心下痞满明显者,加干姜6克,枳实15克。③湿浊阻滞较重者,加白豆蔻(后下)6克,炒苍术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