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消化性溃疡

第10章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的吻合口及附近肠腔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等,但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分别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的黏膜缺损常达到黏膜肌层。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临床表现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痛,伴有胃灼热、反胃、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痛”范畴,少数可分属“呕吐”“反胃”“嘈杂”“吐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因有六淫伤中、饮食伤胃、情志不遂,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络淤滞,“不通则痛”而发病。本病的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饥饱失常、劳倦过度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于濡养;嗜食肥甘厚腻,脾虚生湿,聚湿生痰,痰湿郁而化热;忧思恼怒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日久气郁化火,邪热犯胃,气滞日久则导致瘀血内结,阳虚寒化,则血行不畅,滞而成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