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胃郁热证

2.肝胃郁热证

【表 现】 胃灼热,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嘈杂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 法】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处 方1】 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牡丹皮12克  浙贝母12克  栀子9克  白芍15克

陈皮9克  清半夏9克  茯苓15克  青皮6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煅瓦楞子20克

【方 解】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气机郁久化火,肝火犯胃,胃气上逆,而成肝胃郁热之证,治宜疏肝泻热、和胃降逆。方中以浙贝母清热散结;牡丹皮、栀子清泻肝热,并解郁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和胃;白芍柔肝养血;黄连、吴茱萸寒热并用,合浙贝母、煅瓦楞子清泄肝火、制酸止痛;清半夏、茯苓以清热和胃降逆;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口腔异味、舌苔黄腻等湿热明显者,加金钱草15克,蒲公英15克。②反酸嘈杂明显者,加煅牡蛎(先煎)20克,海螵蛸15克。③心烦易怒者,加柴胡10克,茯苓30克。

【处 方2】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5克  牡丹皮12克  栀子9克  甘草6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浙贝母12克  煅瓦楞子20克

【方 解】 本方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而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加牡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黄连、吴茱萸寒热并用,合贝母、煅瓦楞子清泻肝火、制酸止痛。共奏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之功。

【加 减】 ①口苦、舌苔黄腻湿热明显者,加车前子(包煎)20克,茵陈30克。②腹胀、纳呆明显者,加大腹皮20克,枳实20克,厚朴10克。③胸闷明显者,加瓜蒌20克,砂仁(后下)6克,檀香(后下)6克。

【处 方3】 大柴胡汤(《伤寒论》)合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8克  枳实15克  清半夏9克  牡丹皮12克

栀子9克  浙贝母12克  煅瓦楞子20克

【方 解】 本方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清热,配黄连以清中焦胃热,并用熟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少阳热结,行气消痞。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半夏和胃降逆,牡丹皮、栀子、浙贝母清泻肝火,煅瓦楞子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胃、和解降逆之功。

【加 减】 ①大便秘结明显者,加瓜蒌30克,蒲公英20克,虎杖12克。②腹胀痛明显者,加莱菔子20克,枳实20克,元胡10克。③口干口苦明显者,加金钱草30克,生薏苡米30克,茵陈30克。

【处 方4】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清胃散(《脾胃论》)加减。

龙胆草6克  茵陈30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枳实15克  升麻9克  牡丹皮12克  泽泻10克

栀子9克  浙贝母10克  车前子(包煎)2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2克  黄连6克

【方 解】 方中茵陈清利肝经湿热,龙胆草、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导热下行;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黄、牡丹皮养血和血、凉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胃、祛湿降火之功。

【加 减】 ①牙龈肿痛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蒲公英20克。②若肠燥便秘者,加大黄(后下)10克。③口渴饮冷者,加玄参15克,天花粉10克。④胃火炽盛之牙衄者,加牛膝15克。⑤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包煎)20克,生薏苡仁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