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虚血溢证
【表 现】 病史较长,反复出血,慢性起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 法】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处 方1】 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白术15克 茯神30克 黄芪15克 龙眼肉12克
酸枣仁30克 党参15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当归10克 远志10克 三七粉(冲服)6克
【方 解】 归脾汤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温补气血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滋腻碍胃,三七粉化瘀止血。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化瘀止血。
【加 减】 ①出血明显者可酌加仙鹤草15克,白及10克,乌贼骨20克,炮姜炭6克。②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加艾叶10克,炮姜炭6克。
【处 方2】 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6克 白芍药15克 熟地黄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三七粉(冲服)6克
【方 解】 具有益气补血之功效。方中人参与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黄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生地黄、当归、白芍补而不滞;三七粉化瘀止血,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偏于脾阳虚者,加炮姜6克。②出血不止,有瘀血者,加白及10克,花蕊石30克。
【处 方3】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15克
当归10克 陈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10克
三七粉(冲服)6克 藕节炭10克
【方 解】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三七粉、藕节炭化瘀止血,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协同党参、黄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二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三可化瘀止血。
【加 减】 出血明显者,加仙鹤草30克,白及10克,乌贼骨20克。
【处 方4】 自拟方。
黄芪30克 三七粉(冲服)6克 白及10克 炒白术15克
党参15克 茯苓15克 生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用于气虚不固所致的胃出血。方中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气旺则摄血止血,三七、白及止血生肌、护膜,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虚寒重者,加伏龙肝(煎汤代水)60克,淡附片(先煎)6克,炮姜6克。②腹胀者,加炒枳壳10克。③纳差者,加炒谷芽20克,麦芽20克。
【处 方5】 自拟方。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8克 乌贼骨15克
大黄炭8克 三七粉(冲服)6克 浙贝母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出血。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气旺则摄血止血,大黄炭、三七粉止血生肌,乌贼骨、浙贝母制酸护胃,甘草并能调和诸药。
【加 减】 ①伴脾胃阴虚者,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②胃中积热者,加黄连6克,蒲公英15克。③肝火犯胃者,加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夏枯草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