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郁痰阻证

3.气郁痰阻证

【表 现】 吞咽不利,咽中如有物梗阻,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时有胃灼热反酸,嘈杂不适,时有咽痒咳嗽或有痰鸣气喘发作,食欲缺乏,大便不爽,舌淡苔薄白,脉弦或滑。

【治 法】 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处 方1】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

姜半夏9克  厚朴9克  紫苏梗9克  陈皮9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  香附10克  枳壳10克

煅瓦楞子(先煎)15克  生姜6克

【方 解】 气郁痰阻之证,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煅瓦楞子以理气化痰,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开苦降,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湿得化,则痰气郁结自除。

【加 减】 ①痰郁化热者,加竹茹10克,黄芩10克。②呃逆明显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20克。③肝郁气滞明显者,加郁金15克,绿萼梅10克,合欢皮15克。

【处 方2】 越鞠丸(《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炒苍术15克  陈皮9克  厚朴10克  炒神曲15克

川芎9克  炒栀子6克  香附9克  紫苏梗10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方 解】 方中香附行气,开气郁;苍术燥湿,解湿郁;川芎活血,调血郁;栀子清热,除火郁;神曲消食,去食郁。五药多能行气,气畅则诸郁自解。另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以厚朴行气除满化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甘草调和诸药,茯苓渗湿,均能益气健脾和中;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

【加 减】 ①咽痒咳嗽者,加桔梗10克,甘草6克,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②痰鸣气喘发作者,加用炙麻黄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③口干不欲饮水、舌苔白腻者,加生薏仁30克,豆蔻10克,法半夏9克。

【处 方3】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10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生姜10克

陈皮9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炒白术15克

薄荷(后下)3克  炙甘草5克

【方 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法半夏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陈皮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炙甘草益气补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祛痰降逆之功。

【加 减】 ①咽部堵塞感明显者,加桔梗10 克,玄参15 克,木蝴蝶6 克。②头重如裹者,加藿香(后下)10克,佩兰10克,菖蒲10克。③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者,加炒薏仁30克,车前子(包煎)20克。

【处 方4】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法半夏9克  枳实15克  茯苓15克  竹茹10克

陈皮9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炒白术15克

炙甘草5克  浙贝母12克  生龙牡(先煎)各30克  郁金15克

【方 解】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配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佐以茯苓、炒白术,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当归、郁金以养血和血凉血;浙贝母、生龙牡以重镇安神、并制胃酸;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尚可调和诸药。

【加 减】 ①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6克,山栀子6克,豆豉12克。②失眠者,加珍珠母(先煎)20克,远志10克。③呕吐、呃逆者,加紫苏梗10克,枇杷叶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④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