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胃火炽盛证

2.胃火炽盛证

【表 现】 口气热臭,口舌生疮,口干齿痛,面赤唇红,心烦失眠,便秘,舌红,苔黄。

【治 法】 清泻胃火。

【处 方1】 清胃散(《脾胃论》)加减。

黄连8克  升麻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5克

牡丹皮15克  炒栀子10克  蒲公英20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方 解】 苦寒之黄连,直泻胃府之火;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黄凉血滋阴;牡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蒲公英清热祛湿凉血,生石膏清热解毒,二者配伍清胃热效专力宏。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加 减】 ①若肠燥便秘者,加大黄(后下)10克。②咽喉肿痛者,加玄参15克,桔梗10克。③胃火炽盛之牙龈肿痛者,加牛膝15克,知母10克。

【处 方2】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生石膏(先煎)30克  炒栀子9克  防风10克  藿香(后下)20克

蒲公英20克  黄连8克  黄芩10克  甘草9克

【方 解】 生石膏、炒栀子泻脾胃积热,防风疏散脾经伏火,藿香芳香醒脾,黄连直泻胃府之火,黄芩清泻上焦郁热,蒲公英清热祛湿凉血,甘草和药调中。诸药合用,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加 减】 ①口腔溃疡者,加升麻10克,玫瑰花10克。②目赤红者,加菊花15克,密蒙花9克。③心中懊恼者,加淡豆豉20克,连翘10克。

【处 方3】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连翘10克  芒硝(冲服)10克  生大黄(后下)6克  炒栀子1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蒲公英20克  薄荷(后下)6克

淡竹叶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清透上焦之热;黄芩清透胸膈上焦之热,并黄连清解中焦郁热;炒栀子清利三焦之热,通利小便,引火下行;生大黄、芒硝泻下通便;薄荷清利头目、利咽;竹叶清上焦之热,并清心火;蒲公英清热凉血,祛湿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大便燥结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②口干口苦者,加生地黄15克,竹茹10克。③心烦失眠者,加丹参20克,炒酸枣仁30克。

【处 方4】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

黄芩10克  黄连8克  牛蒡子10克  生甘草6克

桔梗9克  板蓝根15克  马勃10克  连翘10克

玄参15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陈皮9克

白僵蚕10克  薄荷(后下)3克

【方 解】 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白僵蚕辛凉疏散头面;玄参、马勃、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邪;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有“火郁发之”之意。

【加 减】 ①咽干甚者,加天花粉10克,生地黄15克。②目赤灼热者,加菊花10克,决明子(包煎)20克。③头蒙头痛者,加石菖蒲10克,佩兰6克,白芷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