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肝火犯胃证
【表 现】 口臭或伴有嗳气吞酸,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肋胀满,纳呆,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 法】 清肝泻热,理气和胃。
【处 方1】 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减。
浙贝母10克 牡丹皮10克 炒栀子10克 白芍15克
陈皮9克 清半夏9克 茯苓15克 青皮9克
黄芩15克 泽泻9克 茵陈30克 炒栀子10克
【方 解】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气机郁久化火,火热横犯脾胃,而成肝郁蕴热、横犯脾胃之证,治宜疏肝泻热。浙贝母清热散结;牡丹皮、炒栀子清泻肝热、并解郁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和胃;白芍柔肝养血;黄芩、清半夏清热降逆;酌加茵陈、炒栀子以清郁热、祛湿浊。
【加 减】 ①脘腹胀甚者,加大腹皮20克,莱菔子20克。②口干口苦者,加黄连6克,生地黄12克。③易急躁者,加郁金15克,柴胡10克。
【处 方2】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茵陈30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枳实15克 升麻9克 牡丹皮10克 泽泻10克
炒栀子10克 浙贝10克 车前子(包煎)2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5克 金钱草30克
【方 解】 茵陈清利肝经湿热,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当归、生地黄、牡丹皮养血和血、凉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金钱草清热祛湿。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胃、祛湿降火之功。
【加 减】 ①大便干结明显者,加玄参15克,虎杖15克。②牙龈肿痛者,加知母12克,黄柏10克。③舌苔黏腻者,加藿香10克,白豆蔻10克。
【处 方3】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合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5克 牡丹皮12克 栀子9克 甘草6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10克 浙贝母12克
【方 解】 本方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而成。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栀子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黄芩清上焦热,黄连清中焦胃热,并用熟大黄以泻阳明热结;浙贝母清热散结泻火。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清热、养血健脾之功。
【加 减】 ①咽喉肿痛者,加玄参15克,桔梗10克。②胁肋胀满者,加合欢皮20克,香橼15克。③口苦、苔黄腻者,加车前子(包煎)20克,金钱草30克。
【处 方4】 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8克 枳实15克 清半夏9克 牡丹皮12克
炒栀子9克 浙贝12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方 解】 柴胡配黄芩和解清热,黄连清中焦胃热,并用熟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少阳热结,行气消痞;白芍柔肝缓急止痛,清半夏和胃降逆,牡丹皮、栀子、浙贝清泻肝火;生石膏清热泻火解毒。
【加 减】 ①大便秘结伴腹胀满者,加瓜蒌30克,莱菔子20克。②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包煎)20克,车前子(包煎)20克,黄柏10克。③吞酸嗳气者,加旋覆花(包煎)20克,代赭石(先煎)30克,煅瓦楞子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