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胃阴不足证
【表 现】 胃脘痞闷不适或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形瘦乏力,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 法】 养阴生津,益胃和中。
【处 方1】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法半夏9克 天花粉10克
玉竹10克 百合15克 生地黄15克 白芍15克
甘草6克
【方 解】 胃属阳土,喜润恶燥,气郁化热,热伤胃津,或瘀血积留,新血不生,阴津匮乏,而成胃阴亏虚之证。治宜养阴生津,益胃和中。方中麦冬、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北沙参、玉竹、百合、天花粉养阴生津;热灼阴津日久成痰,以麦冬配半夏一润一燥,刚柔相济,养胃生津,化痰降逆;白芍、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滋补胃阴,并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胃脘胀满、嗳气者,加醋香附10 克,厚 朴10 克,佛 手10 克。②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30克,虎杖15克,瓜蒌30克。③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克,吴茱萸1克,浙贝母10克,乌贼骨15克。④瘀血积留者,加生蒲黄(包煎)10克,五灵脂10克。⑤纳少者,加醋鸡内金20克,麸炒神曲10克。
【处 方2】 益胃汤(《温病条辨》)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生地黄15克 麦冬12克 沙参12克 玉竹10克
石斛10克 芍药12克 甘草6克 太子参20克
白术12克 丹参10克 当归10克
【方 解】 方中生地黄、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石斛,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黄、麦冬益胃养阴之力,为臣药。白芍配麦冬,味甘酸,化阴健脾、和中养胃;白芍、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滋补胃阴;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配当归、白芍伍补气血通经络,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药,为使药。
【加 减】 ①嗳气者,加旋覆花(包煎)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香附10克。②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克。③便秘严重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参15克,枳实10克。④虚烦少眠者,加酸枣仁30克,茯神30克。
【处 方3】 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生地黄24克 枸杞子12克 北沙参12克 麦冬12克
当归12克 川楝子6克 炒白芍10克 甘草10克
石斛10克 黄芪10克 山楂10克 乌梅6克
郁金10克
【方 解】 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致气阴两伤,再遇情志内伤,气郁伤肝,郁而化火,火郁热蕴,耗伤胃阴,而胃阴不足,失其润降。治宜养阴生津,益胃和中。用甘寒养阴或酸甘化阴法,方选一贯煎合芍药汤加减。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当归、枸杞滋阴养血活血,补肝之中寓疏达之力;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止渴,清热益胃,同为臣药。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配合乌梅、炒白芍、山楂,酸甘养阴、柔肝益胃;白芍、甘草合用,和营缓急止痛;黄芪健脾益气温阳,意在“阳中求阴”,使“泉源不竭”。郁金、当归活血化瘀,以防久痛入络。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芳香醒胃,滋阴而不碍脾胃,使疏泄而不伤阴血,为佐药。甘草健脾和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胃脘胀满明显者,加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②胃脘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15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③疲倦乏力,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鸡内金10克。④恶心欲呕,嗳气明显者,加生姜6克,旋覆花(包煎)10克。
【处 方4】 自拟方。
沙参12克 玉竹10克 石斛10克 芍药12克
太子参10克 白术12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陈皮10克 乌梅6克 鸡内金2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沙参、玉竹、石斛养阴生津,乌梅、白芍、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滋补胃阴;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香橼、佛手、陈皮理气和胃;鸡内金消食健胃,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嗳气者,加旋覆花(包煎)20克,代赭石(先煎)12克,枇杷叶10克。②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克。③便秘严重者,加火麻仁30克,生地黄30克。④虚烦少眠者,加酸枣仁30克,茯神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