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火上炎证

2.心火上炎证

【表 现】 溃疡面积较小,可发生多个,多在舌尖、舌前部或舌侧缘发生,色红而痛。可伴有口热,口渴,心悸,心烦性急,小便短赤涩痛,夜寐不安,舌尖红,舌苔薄黄,脉实略数。

【治 法】 清心降火,凉血解毒。

【处 方1】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生地黄15克  生甘草梢10克  淡竹叶15克  连翘10克

赤小豆20克  黄芩15克  金钱草30克

【方 解】 方中生地黄甘寒,凉血滋阴降火;连翘、赤小豆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并能调和诸药;黄芩清上焦火热;金钱草清热祛湿,清下焦湿热。

【加 减】 ①若心火较盛者,加黄连6克。②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加车前子(包煎)20克,赤茯苓15克。③阴虚较甚者,加麦冬10克。

【处 方2】 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

生大黄(后下)10克  黄连6克  黄芩15克  淡竹叶10克

牡丹皮10克  炒栀子10克  蒲公英20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方 解】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牡丹皮、栀子凉血清热;蒲公英清热祛湿,生石膏清热解毒,二者配伍清胃热效宏力专。

【加 减】 ①小便淋涩明显者,加瞿麦15克,滑石(包煎)20克。②出现血淋者,加白茅根20克,小蓟20克,旱莲草15克。③胃火炽盛之牙衄者,加牛膝15克,知母12克。

【处 方3】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生地黄15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生甘草6克

牡丹皮10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栀子10克  连翘10克

玄参15克  淡竹叶15克  白芍15克  水牛角(先煎)30克

知母10克  桔梗10克

【方 解】 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石膏配知母、甘草,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黄芩、黄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可清气分之热。水牛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诸药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玄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

【加 减】 ①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后下)8克。②口渴不已者,加芦根20克,天花粉10克。③胸膈遏郁满闷者,加枳壳20克,清半夏9克,瓜蒌20克。

【处 方4】 黄连上清丸(《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黄连6克  栀子10克  连翘12克  蔓荆子12克

防风10克 荆芥穗10克  白芷10克  黄芩12克

菊花12克 薄荷(后下)3克 酒大黄6克  黄柏12克

桔梗9克  川芎9克  石膏(先煎)30克 旋覆花(包煎)10克

甘草6克  玄参15克  天花粉10克  姜黄10克

【方 解】 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栀子、酒大黄专功清热,并引热从二便而出;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能疏散头面风热、清解热毒;佐以旋覆花降逆和中;桔梗宣肺气、利咽喉,引药上行;玄参、天花粉利咽、清热滋阴、解毒散结;姜黄清热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疏风清热解毒之效。

【加 减】 ①唇干苔少者,加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②头重如裹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佩兰10克。③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粉(包煎)20克,金钱草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