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胃阴亏虚证
【表 现】 心中烦热,胃中嘈杂,口渴思饮,舌红体瘦,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 法】 养阴生津,清热和胃。
【处 方1】 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沙参20克 麦冬30克 生地黄30克 玉竹15克
瓦楞子30克 乌贼骨30克 浙贝母15克 白芍15克
太子参2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治疗阴虚胃热所致胃灼热。方中麦冬、生地黄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甘寒益胃;沙参、玉竹养阴生津,增加麦冬、生地黄益胃养阴之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太子参益气;瓦楞子、乌贼骨制酸和胃;浙贝母苦凉,清热散结、软坚化痰。诸药合用,可益胃养阴、清热制酸。
【加 减】 ①胁肋胀痛者,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②呕吐、反胃者,加竹茹10克,姜半夏6克。③气虚、多汗者,加五味子10克,黄芪15克。④食欲缺乏,餐后胃胀者,加鸡内金20克,炒麦芽20克。
【处 方2】 百合汤(《时方歌括》)合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百合20克 沙参20克 麦冬20克 当归15克
生地黄20克 乌药15克 浙贝母15克 瓦楞子30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治疗胃阴虚有热之胃灼热。方中生地黄、沙参、麦冬甘寒养阴益胃;百合养阴安神;当归养血柔肝;乌药理气止痛;瓦楞子制酸和胃;黄连、吴茱萸清热泻火,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养阴柔肝,降逆理气,制酸和胃。
【加 减】 ①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20克,火麻仁30克。②虚热有汗者,加地骨皮15克,白薇15克。③烦热口渴者,加知母10克,生石膏(先煎)20克。④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20克,茯苓30克,酸枣仁30克。
【处 方3】 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
生石膏(先煎)20克 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知母10克
牛膝15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石斛15克
苏梗1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治疗胃热伤阴所致之胃灼热。方中生石膏辛甘而寒,清阳明有余之热;生地黄甘寒,滋补肾阴,补少阴之不足;知母助石膏清胃热,助生地黄滋阴降火;麦冬清补并行;石斛养胃阴清热;牛膝引热下行;苏梗行气宽中;黄连清中焦脾胃之热;吴茱萸辛热,佐制诸药之寒凉。全方攻补兼施,使营阴充足,则其阴火自降。
【加 减】 ①牙痛者,加栀子10克。②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 克,虎杖15克,决明子15克。③反胃、呃逆者,加竹茹15克,旋覆花(包煎)20克,代赭石(先煎)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