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凝气滞证

1.寒凝气滞证

【表 现】 胃部冷痛,得温则减,遇冷则剧,喜温热饮食,脘腹胀满,口淡欲吐,舌淡苔白,脉弦紧迟。

【治 法】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处 方1】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加减。

桂枝10克  白芍20克  砂仁(后下)6克  厚朴10克

延胡索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0克  生姜10克

【方 解】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中焦运化失司,故胃脘冷痛。治宜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止痛。方中桂枝、芍药化气调阴阳,重用芍药以缓解疼痛,二者共为君药;延胡索、砂仁、厚朴温中行气止痛,为臣药;生姜、大枣辛甘化阳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泛吐酸水者,加法半夏9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②疼痛较重,大便不通者,加大黄5克。③食欲不振者,加炒麦芽15克,白豆蔻10克。④大便溏薄者,加干姜6克,神曲10克。

【处 方2】 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加减。

桂枝10克  党参10克  干姜10克  炒白术10克

法半夏9克  木香10克  炙甘草1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用于脾虚而感受寒邪所致的急性胃炎。太阴虚寒,外感寒邪,内外合邪,表里同病,治宜双解表里,方选桂枝人参汤加减。方中党参、干姜温太阴之里,桂枝解太阴之表,共为君药;炒白术、法半夏健脾化湿,为臣药;炙甘草与桂、姜辛甘化阳,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表寒盛者,加防风6克,荆芥6克。②腹痛者,加芍药15克,延胡索10克。③兼有肾阳不足者,加炮附子(先煎)9克。④烦躁失眠者,加生龙骨(先煎)30克,煅牡蛎(先煎)30克。

【处 方3】 吴茱萸汤(《伤寒论》)加减。

吴茱萸3克  生姜15克  党参10克  桂枝6克

醋香附10克  小茴香10克  大枣20克

【方 解】 太阴厥阴同病,中焦虚寒,同时伴有寒凝肝脉,除中焦虚寒上述见症外,还可见头痛、呕吐涎沫等症。治宜温太阴、散厥阴,方选吴茱萸汤加减。方中吴茱萸、生姜温经散寒止痛,为君药;党参健脾益气,桂枝辛以达肝,是为臣药;香附、小茴香,温中理气和血为佐;大枣甘能缓解,与诸辛甘药合用以化阳,为使药。

【加 减】 ①两胁疼痛者,加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②吐酸胃灼热者,加煅瓦楞子20克,乌贼骨20克。③食欲缺乏者,加炒麦芽15克,炒谷芽15克,甘松10克。④腹胀明显者,加砂仁(后下)6克,白豆蔻10克。

【处 方4】 附子粳米汤(《伤寒论》)加减。

炮附子(先煎)9克  干姜10克  白芍15克  炒白术15克

大枣15克  炙甘草10克  粳米20克

【方 解】 “土无火不坚”,肾阳不足,脾阳难振。中焦虚寒,加之外寒直中,太少同病而见腹痛急迫,肠鸣沥沥,腹泻呕吐者,治宜温太阴少阴二经,方选附子粳米汤加减。方中炮附子、干姜,一温少阴肾阳,一温太阴脾阳,共为君药;炒白术健脾益气,为臣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甘草甘能缓解,解附子之毒,同附、姜辛甘化阳,共为佐药;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药。

【加 减】 ①大便稀溏者,加茯苓10克,炒苍术10克。②气短乏力者,加黄芪15克,党参10克。③腹胀者,加姜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④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3克,生姜15克。

【处 方5】 大建中汤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蜀椒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0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15克

【方 解】 寒邪犯于中焦,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见腹中之气上下冲逆,痛不可近。治宜大建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中干姜散寒止痛,为君药;蜀椒助干姜温中散寒,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党参健脾益气,共为佐药;炙甘草甘能缓解,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为使。

【加 减】 ①腹部时作胀急者,加枳实15克,炒白术15克。②痛势较急,难以缓解者,加徐长卿15克,三七粉(冲服)6克。③平素阳虚,手足不温者,加当归15克,桂枝6克,细辛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