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脾肾阳虚证
【表 现】 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食少神疲,面色白,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治 法】 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处 方1】 理中丸(《伤寒论》)合四神丸(《内科摘要》)加减。
党参15克 干姜9克 白术15克 补骨脂10克
肉豆蔻9克 吴茱萸3克 五味子9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甘草6克
【方 解】 脾肾阳虚,阳虚则生内寒,阴气盛而下行,故为泄泻;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能上温脾土,脾失健运,故食少神疲,面色白,形寒肢冷。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化湿。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干姜温中祛寒;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运中州,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有权;又重用补骨脂辛苦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肉豆蔻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吴茱萸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使火旺土强,久泻自愈。
【加 减】 ①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乌药15 克。②小腹胀满,加乌药15克,小茴香6克,枳实12克。③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10克,诃子6克。
【处 方2】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党参15克 补骨脂10克 白术15克 肉豆蔻9克
诃子12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肉桂3克
木香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脾胃损伤,关门不固以致泻痢无度;脾肾虚寒,故食少神疲,面色白,形寒肢冷,脐中腹痛,腰膝酸软。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化湿,涩肠止泻。方中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泻痢日久,耗伤气血,故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且白芍用治下痢腹痛;以肉桂温补脾肾,消散阴寒;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补涩之品不致壅滞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加 减】 ①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乌药15 克。②小腹胀满,加乌药15克,小茴香6克。③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先煎)6克。④脱肛坠下者,加升麻6克,黄芪15克。
【处 方3】 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黑附片(先煎)9克 生姜9克 白术15克 白芍15克
茯苓15克 薏苡仁20克 党参15克 诃子10克
大枣6克 甘草6克
【方 解】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下注肠间,则腹痛下利。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化湿。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党参补脾益气,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以温阳散寒,又助茯苓、白术以散水湿。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大枣补脾养胃。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化湿之功。
【加 减】 ①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乌药15 克。②水湿盛者,加泽泻10克。③腹中冷者,去生姜,加干姜6克。④脱肛坠下者,加升麻6克,黄芪15 克。⑤恶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并加吴茱萸3克。
【处 方4】 自拟方。
党参15克 干姜9克 白术15克 补骨脂10克
肉豆蔻9克 吴茱萸3克 五味子9克 黑附片(先煎)9克
砂仁(后下)6克 炒神曲10克
【方 解】 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能上温脾土,脾失健运,脾阳不足,故食少神疲,面色白,形寒肢冷,久泻不愈。治宜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中黑附片温肾暖脾,党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干姜温中祛寒;白术燥湿健脾;补骨脂补肾温脾;肉豆蔻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吴茱萸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炒神曲健脾和胃调中;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化湿止泻之功。
【加 减】 ①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乌药15克,延胡索10克。②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红景天15克。③大便有黏液者,加薏苡仁30克,白扁豆15克。④脱肛坠下者,加升麻6 克,黄芪15 克。⑤腰膝酸软者,加牛膝15 克,桑寄生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