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脾胃虚寒证

7.脾胃虚寒证

【表 现】 胃脘痞满或隐痛,喜温喜按,食后加重,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肠鸣便溏,遇冷加重,舌淡胖,苔白,脉沉迟。

【治 法】 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处 方1】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黄芪30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炒白芍15克

大枣9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陈皮10克

【方 解】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致虚劳里急,治当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方用黄芪健脾益气;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桂枝辛甘养阳,干姜温胃,党参、白术、大枣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功。

【加 减】 ①胃中寒冷明显者,加熟附子(先煎)6克。②泛吐清水者,加半夏9克,茯苓15克,益智仁15克。③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五更泄泻,加熟附子(先煎)6克,肉桂3克,巴戟天10克。

【处 方2】 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肉桂3克  陈皮10克

【方 解】 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故见胃脘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胃。“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方用干姜,大辛大热,归脾胃经,温中祛寒,扶阳抑阴。党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使气旺而阳亦复。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又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肉桂温肾助阳。诸药合用,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有权。

【加 减】 ①胃中寒冷明显者,加熟附子(先煎)6克。②泛吐清水者,加半夏9克,茯苓15克,益智仁15克。③恶心呕吐者,干姜改成生姜,并加姜半夏9克,茯苓15克。

【处 方3】 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制附子(先煎)6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陈皮10克

【方 解】 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故见胃脘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方用附子、干姜助阳散寒;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伍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功。

【加 减】 ①饮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5克。②泛吐清水者,加茯苓15克,益智仁15克。③恶心呕吐者,干姜改成生姜,并加茯苓15克。④胃腹痛者,加元胡19克,徐长卿15克。

【处 方4】 自拟方。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白芍15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方 解】 中焦虚寒致消化不良,治当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方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干姜、桂枝温中散寒;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厚朴、陈皮理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功。

【加 减】 ①饮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5克。②泛吐清水者,加泽泻10克,益智仁15克。③胃腹痛者,加元胡10克,徐长卿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