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寒邪客胃证
【表 现】 胃凉暴痛,遇冷痛重,纳呆喜热,口淡乏味,或有寒热表证,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 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处 方1】 良附丸(《良方集腋》)合香苏饮(《医宗金鉴》)加减。
高良姜10克 香附10克 木香10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厚朴12克 紫苏叶10克 荆芥穗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与高良姜配伍温通并行,气血同调,共为君药。胃腑以通为用,木香、陈皮、枳壳、厚朴行气消胀,化湿和胃,共为臣药。紫苏叶、荆芥穗疏散风寒,解在表之寒邪,为佐药。炙甘草合高良姜辛甘化阳,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温中散寒与解表散寒合用,可两解表里。
【加 减】 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加防风9克,白芷9克,淡豆豉9克。②兼夹食滞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15克,焦三仙各10克。③心下痞满者,加法半夏9克,瓜蒌10克。
【处 方2】 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干姜6克 桂枝6克 法半夏9克 苍术10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白芷10克
炙麻黄6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桔梗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10克 炒神曲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干姜、桂枝温中祛寒,祛中焦寒积,为君药;茯苓、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行气,消气积、痰积,共为臣药。桂枝、炙麻黄、白芷散寒解表,散在表之寒积;川芎、当归、白芍理气和血,祛血积,白芍配桂枝,且倍桂枝,取桂枝加芍药汤之义,可缓急止痛;鸡内金、莱菔子、炒神曲消食化积,莱菔子、桔梗宣降肺胃之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散寒积、化食积、行气积、祛血积、消痰积。
【加 减】 ①表寒轻者,去炙麻黄、桂枝,加防风10克。②干呕吐酸者,去当归、白芍、川芎,加吴茱萸3克,生姜10克,煅瓦楞子20克。③腹痛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炒槟榔10克。
【处 方3】 胃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干姜6克
桂枝6克 炒白芍10克 川芎9克 当归10克
葛根6克 防风6克
【方 解】 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使中焦之气充盛,则风冷不能入客,为君药。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茯苓淡渗利湿,干姜、桂枝辛温祛寒,与党参配伍,共奏健脾温中之功,共为臣药。脾虚则肝旺,且久泻伤阴,肝血不足,肝气更易亢而乘脾,故以炒白芍、川芎、当归养血以和肝,共为佐药。风能胜湿,故配伍葛根、防风,以升阳止泻、祛风胜湿,为使药。
【加 减】 ①短气乏力,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克,山药15克。②中焦虚寒,腹痛肠鸣,加伏龙肝(先煎取汁)30克,吴茱萸3克。③脾虚肝旺,两胁胀痛者,去葛根,加川楝子9克,夏枯草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