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虚湿盛证

2.脾虚湿盛证

【表 现】 腹部不适或疼痛,大便稀溏,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寒凉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伴纳呆食少,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胖或见齿痕,苔白腻,脉弱。

【治 法】 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处 方1】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党参15克  茯苓15克  白术20克  山药15克

莲子10克  葛根12克  砂仁(后下)6克  白扁豆12克

薏苡仁15克

【方 解】 此方重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助白术即可健脾,又能渗湿止泻,砂仁芳香醒脾,助脾胃运化,使上下气机贯通。

【加 减】 ①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脘闷纳呆,加苍术15克,法半夏9克,草果6克。②脘腹疼痛,胀满不适,气滞较甚者,加柴胡10 克,陈皮9 克,木香10 克。③久泻不愈,腹部坠胀,兼有脱肛者,加用补中益气汤。

【处 方2】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党参15克  炒白术20克  黄连3克  茯苓15克

木香15克  甘草9克

【方 解】 此方重在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茯苓渗湿健脾,配伍白术增强渗湿除湿之力;黄连小量苦寒健胃;木香化湿行气止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乏力,虚象甚者,加黄芪15克。②畏寒肢冷,腰酸无力,脉象沉细无力,加制附子(先煎)9克。③湿浊内盛,舌苔厚腻,纳差,加苍术15克,法半夏9克。④脘腹胀满不适,加厚朴9 克。⑤兼肝郁气滞甚者,加柴胡10 克,香附10克。

【处 方3】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炙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20克  当归10克

升麻9克  柴胡6克  陈皮9克  黄连3克

炙甘草9克

【方 解】 此方重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黄芪补中益气,并能固表;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柴胡、升麻升举下陷之阳气,使升清降浊;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调中,使补气而不滞气;黄连小量苦寒健胃,且反佐以避免补益药过于温燥;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气虚甚者,加大黄芪量至30克。②胃寒,四肢不温,加桂枝10克,干姜6克。③脘腹胀满不适,加木香10克。

【处 方4】 六君子汤(《医门八法》)加味。

党参15克  炒白术20克  半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木香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此方重在益气补中,健脾同时燥湿。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茯苓渗湿健脾,配伍白术增强渗湿除湿之力;陈皮理气调中,使补气而不滞气;半夏燥湿化痰;木香化湿行气止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畏寒肢冷,腰酸无力,脉象沉细无力,加制附子(先煎)9 克。②湿浊内盛,舌苔厚腻,恶心者,加苍术15克,竹茹15克。③肝郁气滞甚者,加柴胡9克,香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