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气滞血瘀证

4.气滞血瘀证

【表 现】 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粪,偶有胃灼热反酸,嗳气不舒,形体消瘦,吞咽困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 法】 理气活血,和胃降逆。

【处 方1】 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丹参15克  檀香(后下)3克  砂仁(后下)3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10克  郁金1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法半夏9克  蒲黄(包煎)10克  五灵脂10克

【方 解】 方中丹参、蒲黄、五灵脂有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檀香、砂仁理气温中、疏通气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当归和血活血;法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加 减】 ①疼痛较甚者,加莪术10克,九香虫10克。②兼胀痛明显者,加枳实20克,紫苏梗10克,香附10克。③神倦乏力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

【处 方2】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川芎9克  香附10克

紫苏梗10克  陈皮9克  枳壳20克  旋覆花(包煎)20克

莪术9克  丹参20克  海螵蛸20克  延胡索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柴胡功善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紫苏梗、陈皮、枳壳、元胡索理气止痛,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莪术、丹参以增强活血破瘀之功;旋覆花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加 减】 ①腹中疼痛畏寒者,加炮姜6克,木香6克,乌药15克。②如呕血便黑者,加白及10克,三七粉(冲服)3克。③食欲缺乏者,加鸡内金15克,莱菔子15克。

【处 方3】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五灵脂10克  当归10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牡丹皮10克  赤芍15克  乌药12克  延胡索10克

甘草6克  香附12克  枳壳15克  海螵蛸20克

【方 解】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并能增加活血化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功。

【加 减】 ①腹中疼痛,兼有固定包块者,加莪术9克,威灵仙10克,浙贝母15克。②吞咽困难者,加荷梗10克,威灵仙10克,丹参20克。③胸骨后疼痛明显者,加丹参20克,薤白10克,延胡索10克。

【处 方4】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丹参20克  赤芍15克  延胡索10克  生地黄15克

甘草6克  桔梗9克  枳壳15克  牛膝15克

海螵蛸20克

【方 解】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赤芍、川芎、丹参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延胡索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

【加 减】 ①若瘀痛入络者,加全蝎3克,地龙9克,莪术9克。②气机郁滞较重者,加川楝子6克,香附10克,青皮9克。③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加莪术9克,䗪虫3克,水蛭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