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虚气滞证
【表 现】 胃部胀满或疼痛,餐后明显,胸脘不舒,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呃逆嗳气,气短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弦细。
【治 法】 健脾益气,理气消胀。
【处 方1】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枳术丸(《脾胃论》)加减。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厚朴10克 炒莱菔子15克 枳实12克
槟榔6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见胃胀、胃痛、大便溏薄,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陈皮、青皮、厚朴、枳实行气消痞,炒莱菔子行气消胀,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胀之功。
【加 减】 ①脘腹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克,木香9克,香附10克。②胸脘满闷甚者,加瓜蒌皮15 克,薤白10 克。③咽中有痰者,加法半夏9 克,桔梗10克。
【处 方2】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陈皮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枳壳10克 厚朴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壅滞气机,故见胃胀、胃痛、大便溏薄,治宜补中益气,健脾理气。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配伍党参、白术补气健脾,枳壳、陈皮、厚朴行气燥湿化痰,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行,为脾胃引经要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健脾理气之功。
【加 减】 ①脘腹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克,徐长卿15克。②胃腹胀甚者,加姜半夏9克,枳实10克。③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④胃中畏凉者,加干姜6克。
【处 方3】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党参15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陈皮9克
山药15克 砂仁(后下)6克 薏苡仁20克 厚朴10克
【方 解】 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见胃胀、胃痛、大便溏薄,治宜健脾益气,理气消胀。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配伍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陈皮、厚朴行气消胀。诸药合用则使脾健、胀消。
【加 减】 ①肠鸣甚者,加木香10克,防风10克。②胃腹胀甚者,加姜半夏9克,枳实10克。③食少者,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5克。④大便溏而次数多者,加肉豆蔻6克。
【处 方4】 自拟方。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法半夏6克 木香6克 神曲10克
炒莱菔子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见胃胀、胃痛、大便溏薄,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党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法半夏健脾祛湿,陈皮、厚朴、木香行气消痞,炒莱菔子、神曲消食助运,炙甘草健脾和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胀之功。
【加 减】 ①胃腹凉者,加干姜6克。②胃腹胀甚者,加厚朴10克,枳实10克。③食少者,加炒麦芽10 克,鸡内金10 克。④大便溏而次数多者,加肉豆蔻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