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脾胃湿热证
【表 现】 胃脘痞胀或疼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口渴而不欲饮,恶心或呕吐,纳呆,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治 法】 清热化湿,宽中醒脾。
【处 方1】 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
黄连6克 半夏9克 竹茹12克 枳实10克
陈皮6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黄芩10克
蒲公英10克
【方 解】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烟酒不节,寒热不顾,饥饱失调,伐伤胃气,脾失运化,湿聚成痰,蕴久化热;或肝郁日久化火酿生湿热滞于胃脘,而成脾胃湿热之证。治宜清热化湿,宽中醒脾。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黄连、黄芩、竹茹清热燥湿化痰,善去中焦湿热;陈皮、枳实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共为臣药。蒲公英既助黄连、黄芩、竹茹清热祛湿之效,又解邪热蕴久而成之毒,为佐使药。茯苓健脾化湿,以杜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调和脾胃并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痰湿明显者,加藿香10克,苍术10克。②纳呆少食者,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③胃脘痞胀明显者,加苏梗1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④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虎杖15克。
【处 方2】 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薏苡仁30克 白豆蔻6克 杏仁9克 半夏9克
通草3克 滑石粉(包煎)15克 淡竹叶10克 厚朴10克
蒲公英10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方 解】 感受湿热之邪,蕴滞于脾胃,阻滞气机,或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而化热而成脾胃湿热之证。治宜清热化湿,宽中醒脾。方中杏仁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白豆蔻行气宽中,醒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湿,导湿热从下焦而去,共为君药。滑石、淡竹叶、通草、蒲公英渗利湿热,以加强君药清热利湿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陈皮行气化湿,宽中醒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口苦明显者,加茵陈10克,郁金10克。②纳呆少食者,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③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虎杖15克,芦荟3克。
【处 方3】 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厚朴10克 黄连6克 石菖蒲9克 姜半夏9克
淡豆豉10克 焦栀子10克 芦根15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证因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津液不能输布,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成。治疗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二者具有清热燥湿、辛开苦降之功,共为君药。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增强君药化湿和胃之力,共为臣药。栀子、淡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芦根性甘寒质轻,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 减】 ①湿偏重或大便溏泄者,加苍术15克,白扁豆15克,藿香10克。②热偏重者,加蒲公英15克,黄芩10克。③恶心者,加竹茹10克,旋覆花(包煎)20克。④反酸者,加用海螵蛸15克,瓦楞子15克。⑤腹胀者,加木香10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⑥纳差者,加白术15克,鸡内金20克。⑦痛甚者,加生蒲黄(包煎)10克,三七粉(冲服)6克。
【处 方4】 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藿香10克 厚朴10克 姜半夏9克 茯苓15克
白豆蔻6克 薏苡仁15克 黄连6克 杏仁9克
泽泻10克 白芍15克 甘草6克 猪苓15克
【方 解】 脾喜燥恶湿,可因脾虚失运、湿阻中焦,蕴而化热而成本病。治宜清热化湿,宽中醒脾。方中藿香、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黄连清热利湿;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清热利湿,湿去热除,脾胃健运,气机升降出入调畅。
【加 减】 ①热象明显者,加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②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加柴胡10克,枳实10克,延胡索10克。③食滞嗳腐者,加鸡内金20克,莱菔子10克。④反酸、胃灼热者,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