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结便秘
【表 现】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身热面赤,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心烦不寐,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 法】 清热润肠。
【处 方1】 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大黄(后下)10克 芒硝(冲服)9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生地黄15克 白芍15克
【方 解】 肠中积热,热灼津液,大便燥而肠道涩,则大便秘结。方中大黄、芒硝泄热通便;枳实、厚朴行气消痞,并加强大黄、芒硝的通便之力;生地黄、白芍养阴生津,并加强清热之力。《医宗金鉴·大承气汤方》言:“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
【加 减】 ①伴呕吐者,加陈皮10克,法半夏9克。②伴胸闷者,加杏仁9克,全瓜蒌10克。③热邪炽盛者,加蚤休、虎杖、蒲公英各15克。④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郁金15克。⑤如投药后大便已解者,可改服麻仁滋脾丸。⑥若津液已伤,加玄参、麦冬、生地黄各15克。
【处 方2】 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大黄10克 厚朴10克 枳实10克 瓜蒌30克
大腹皮10克
【方 解】 肠中积热,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而成痞满实证。方中大黄荡涤实热,厚朴除胀满,枳实消痞实,更加大腹皮增强理气之力;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润肠通便之作用,尚可用于肠燥便秘,《重庆堂随笔》言:“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 故以瓜蒌增强通腑之功。
【加 减】 ①大便干硬燥结者,加火麻仁30克,杏仁9克。②若津液已伤,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③腹胀满明显者,加莱菔子10克。
【处 方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酒大黄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冲服)9克 白芍15克
【方 解】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泻下除热,软坚润燥;白芍与甘草配合使之和缓,缓急止痛。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力弱,尤适于症轻及体弱者。《用方经权》云:“调胃承气汤,治膏粱太过之徒,其毒酿于肠胃,升降失政,潮热寝汗,微咳脉数,大便或秘,或作下利者;形如虚劳,心气迫塞,悲喜无时,胸动而行步难,其腹微满,或里急拘挛者。凡胃府酿成食毒,发诸症,或下流郁结于肠中,小腹微满,大便不快,月事为之失政者,视证施之,则有万全之效。”
【加 减】 ①老年性便秘,见阳气与阴津亏耗者,加党参15克,杏仁10 克。②大便干硬燥结者,加火麻仁30克。③若津液已伤,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④腹胀满明显者,加大腹皮15克,莱菔子10克。
【处 方4】 麻子仁丸(《伤寒论》)加减。
火麻仁30克 白芍15克 炒枳实30克 大黄10克
厚朴15克 杏仁10克
【方 解】 麻子仁丸主治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便秘。方中火麻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共为臣药。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药。蜂蜜甘缓,助麻子仁润肠通便,为使药。
【加 减】 ①燥热伤津较甚者,加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石斛10克。②痔疮便秘者,加桃仁10克,当归15克。③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10克,地榆10克。④伴脾胃气虚者,加生白术30克,黄芪15克。
【处 方5】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连翘10克 黄芩10克 炒栀子6克 大黄9克
芒硝(冲服)3克 竹叶10克 薄荷6克 甘草9克
【方 解】 本方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作用。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药;黄芩清胸膈郁热,栀子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共为臣药。薄荷、竹叶轻清透散,解热于上,为佐药。甘草既能养中润燥,又能缓和药性,为使药。全方清上与泻下并行,而泻下乃为清泻胸膈而设,体现了“以泻代清”之法。诸药合用,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凡证属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加 减】 ①若热盛伤津,心胸烦热、口渴者,重用栀子10 克,加天花粉15克,麦冬10克。②口舌生疮者,加黄连9克,蒲公英15克。③咽喉红肿疼痛者,加桔梗10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④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