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湿热中阻证
【表 现】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 法】 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处 方1】 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白豆蔻10克 薏苡仁20克 黄连10克 茯苓10克
厚朴10克 法半夏9克 延胡索10克 大豆黄卷10克
滑石(包煎)20克 芦根10克 杏仁9克 通草3克
【方 解】 长夏湿热交蒸,饮食生冷油腻,外感时令之湿,内伤水谷之湿,内外相引,合而为病。湿热弥漫三焦,中焦最易受累。治宜宣上、畅中、渗下,以期上下分消,因中焦受累最重,总以清化中焦为急。方选三仁汤加减。方中白豆蔻、薏苡仁、黄连,燥湿,疏解中焦,为君药;茯苓、厚朴、法半夏,化湿理气,延胡索活血止痛,共为臣药;大豆黄卷、滑石、芦根,清化利湿为佐药;杏仁、通草宣肺利尿,通调水道,为使药。
【加 减】 ①食欲缺乏,加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②胃脘疼痛较重者,加生蒲黄(包)10克,五灵脂10克。③大便黏腻,口干口苦者,加栀子10克,车前草15克。④胸闷气短者,加瓜蒌皮15克,丹参10克,檀香6克。
【处 方2】 中焦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防己10克 炒栀子10克 薏苡仁20克 瓜蒌20克
半夏9克 蚕沙10克 芦根20克 滑石(包煎)20克
杏仁9克 通草3克 鸡内金10克
【方 解】 湿热停滞中焦,胃络痹阻,中焦升降失司,气机运行受阻,胃脘疼痛,甚则伴发热、呕吐。治宜宣畅中焦湿热,理气和胃,恢复中焦运化之职。方中防己、薏苡仁清化湿热,通络开痹,炒栀子清解郁热止痛,共为君药;瓜蒌、半夏、蚕沙、芦根化湿行气,降逆和胃为臣药;滑石、通草、杏仁清热宣肺利湿为佐药;鸡内金消积化滞为使药。
【加 减】 ①舌暗脉涩者,加郁金9克,丹参10克。②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5克,虎杖15克。③腹胀纳呆者,加炒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神曲10克。
【处 方3】 小陷胸汤(《伤寒论》)合栀子厚朴汤(《伤寒论》)加减。
黄连10克 栀子10克 瓜蒌20克 法半夏9克
厚朴10克 竹茹10克 枳实10克 丝瓜络6克
【方 解】 湿热中阻,热甚于湿者,当清热燥湿为主,配合化湿理气,方选小陷胸汤合栀子厚朴汤加减。方中栀子、黄连清热燥湿,为君药,瓜蒌、法半夏、厚朴行气化湿,为臣药;竹茹、枳实清热化湿,行气和胃,为佐药;丝瓜络化湿通络止痛,为使药。
【加 减】 ①胃痛兼有血瘀者,加三七粉(冲服)3克,延胡索10克。②发热呕吐者,加柴胡12克,藿香(后下)10克,芦根15克。③口干多饮者,加生石膏(先煎)20克,麦冬15克。④皮肤湿疹者,加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⑤嗳气反酸者,加旋覆花(包煎)20克,代赭石(先煎)10克。
【处 方4】 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加减。
栀子10克 黄连10克 黄芩10克 生石膏(先煎)20克
麦冬15克 灯心草3克 赤茯苓15克 薏苡仁10克
炒苍术15克
【方 解】 平素阳盛阴虚体质,湿热中阻而见胃脘灼痛,反酸胃灼热,口干口苦,大便干而舌红少津者,治疗当苦寒直折其热,甘寒育阴,佐以理气燥湿。方选清热泻脾散加减。栀子、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为君药;石膏辛凉透热,麦冬甘寒养阴,为臣药;灯心草、赤茯苓、薏苡仁清热化湿,为佐药;炒苍术苦温化湿,以防苦寒太过,为使药。
【加 减】 ①大便干结甚者,加生地黄15克,生大黄(后下)6克。②自汗盗汗者,加龟甲(先煎)20克,浮小麦30克。③恶心干呕者,加竹茹10克,芦根15克。④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⑤头晕失眠者,加白蒺藜9克,酸枣仁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