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火犯胃证
【表 现】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大便色黑,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
【治 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处 方1】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6克 黄芩10克 山栀10克 泽泻10克
仙鹤草3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20克 车前子(包煎)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为臣药。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仙鹤草凉血止血,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出血可止。
【加 减】 ①出血明显者,加白茅根15克,旱莲草10克,茜草10克。②胁痛甚者,加郁金10克,香附10克。
【处方2】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酒炒大黄8克 吴茱萸1克 炒栀子10克 黄连10克
白芍10克 生甘草6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10克
黄芩10克
【方 解】 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火,使热退而血止,以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金铃子散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功效,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玄胡索理气活血,并能止痛。左金丸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功效,黄连苦寒泻火,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辛开苦降,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加 减】 ①若胸胁疼痛,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②吞酸重者,加乌贼骨30克,煅瓦楞子30克。
【处 方3】 泻肝降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生赭石(先煎)20克 白芍15克 生石决明(先煎)15克 瓜蒌仁10克
甘草10克 龙胆草6克 青黛(冲服)1.5克
【方 解】 泻肝降胃汤所治吐血证,左脉弦长有力,或肋下胀满作疼,或频作呃逆,此肝胆之气火上冲胃腑,致胃气不降而吐血也。此因病在胆火肝气上逆,故用白芍、石决明及龙胆草、青黛诸药,以凉之镇之。甘草取其能缓肝之急,兼以防诸寒凉之伤脾胃也。
【加 减】 出血明显者,加白茅根15克,藕节10克,茜根10克。
【处 方4】 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减。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白芍15克 牡丹皮10克
泽泻10克 浙贝母10克 乌贼骨20克 栀子(炒)10克
白及10克 茜草10克
【方 解】 化肝煎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方中青皮善解郁怒,疏肝破滞气;气郁动火,伍栀子清火宣郁;火动而伤血,故用芍药、牡丹皮入血分,清血热,泻肝火,养血行滞,则郁热自解;泽泻渗水去湿,利小便以泻伏火;陈皮理气化痰;浙贝母降痰气,开郁结。另加乌贼骨制酸止痛,白及收敛止血,茜草凉血止血。
【加 减】 ①胁疼痛者,加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香附10克。②吞酸重者,加煅瓦楞子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