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胃郁热证
【表 现】 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 法】 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处 方1】 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柴胡10克 赤芍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浙贝母15克 牡丹皮10克 栀子10克 甘草10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乌贼骨10克
【方 解】 患者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气机郁久而化火,邪热横犯脾胃,而成肝胃郁热之证,治宜疏肝泻热,和胃止痛。方中以浙贝母,清热散结;牡丹皮、栀子清泻肝热解郁;柴胡、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和胃;赤芍清热柔肝养血;黄连、吴茱萸清泄肝火,合浙贝母、乌贼骨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痰浊中阻者,加厚朴10克,半夏9克。②邪热伤津,胃阴不足者,加麦冬10克,玉竹10克。③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9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④脾胃虚弱者,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⑤大便干硬者,加虎杖15克,火麻仁30克。
【处 方2】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牡丹皮15克 栀子15克 当归15克 柴胡15克
白芍15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川楝子9克
延胡索15克 炙甘草10克 薄荷6克
【方 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牡丹皮入血分,从血分而清肝火;栀子入气分,从气分而清肝火,三者共为君药以疏泄肝胃之郁热。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热;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归、芍与柴胡同用,意在补肝阴,和肝血,调肝气,共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和胃,以实脾土,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共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加 减】 ①肝郁气滞较甚者,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②大便干硬者,加虎杖15克,火麻仁30克。
【处 方3】 自拟方。
柴胡10克 白芍15克 黄芩10克 陈皮10克
浙贝母10克 海螵蛸15克 茵陈30克 甘草10克
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党参15克 姜半夏9克
【方 解】 患者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气机郁久而化火,邪热横逆犯胃,而成肝胃郁热之证,治宜疏肝泻热,和胃止痛。方中柴胡为君,疏肝清热。白芍加强柴胡疏肝之力;茵陈加强柴胡清肝热之力共为臣药;党参、陈皮、半夏健脾理气和胃;黄连、吴茱萸清泄肝火;浙贝母、乌贼骨制酸和胃,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邪热伤津,胃阴不足者,加沙参10克,玉竹10克。②胸胁胀痛者,加枳壳10克,薤白10克。③脾胃虚弱者,加茯苓10克,白术15克。④大便干硬者,加虎杖15克,火麻仁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