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阴虚火旺证
【表 现】 口臭,牙齿松动,腿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 滋补肾阴,清退虚热。
【处 方1】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
生地黄20克 山萸肉12克 山药15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牡丹皮12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浙贝母10克 炒栀子10克 白芍15克
【方 解】 生地黄滋阴凉血益肾;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此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另加知母、黄柏、浙贝母、炒栀子,以清热泻火散结,白芍柔肝养肝,以利肝用。
【加 减】 ①口干明显者,加玄参15克,天花粉10克。②舌光红无苔、裂纹者,加麦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10 克。③大便干结者,加玄参20 克,麦冬15克,火麻仁30克。
【处 方2】 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黄15克 石膏(先煎)30克 知母10克 麦冬10克
牛膝15克 白芍15克 牡丹皮10克 甘草6克
玄参15克 黄芩10克 天花粉10克
【方 解】 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与石膏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二助熟地滋养肾阴;麦冬微苦甘寒,助熟地黄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配伍白芍补益肝肾,以降上炎之火;牡丹皮、玄参、天花粉以凉血生津、清热解毒;黄芩清上焦邪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口疮明显者,加淡竹叶10克,黄连6克。②腰酸困者,加盐黄柏10克,桑寄生15克。③伴齿衄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克,茜草根15克。
【处 方3】 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黄20克 菟丝子15克 牛膝15克 龟甲胶15克
鹿角胶10克 山药15克 山茱萸15克 枸杞子15克
知母15克 牛膝15克 黄柏12克 天花粉15克
【方 解】 重用熟地黄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甲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牛膝引火下行,知母清虚热,黄柏清下焦虚火,天花粉清热育阴,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加 减】 ①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15克,麦冬15克。②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20克。③汗出多者,加黄芪20克,浮小麦30克。
【处 方4】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和二至丸(《中国药典》)加减。
熟地黄20克 龟甲胶15克 知母15克 黄柏12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牛膝15克 牡丹皮15克
天花粉15克
【方 解】 熟地黄、龟甲以滋阴潜阳,壮水制火;黄柏、知母以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其阳亢;女贞子补中有清,可滋肾养肝,益精血;旱莲草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可凉血止血。另以牛膝引火下行,牡丹皮降血分伏火,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诸药合用,滋阴精、养阴血而降相火,以达培本清源之效。
【加 减】 ①阴虚较重者,加天冬15克,麦冬15克。②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15克。③遗精者,加金樱子15克,芡实20克,桑螵蛸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