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肠胃湿热证
【表 现】 病起急骤,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腹痛阵作,恶心呕吐,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 法】 清热化湿。
【处 方1】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葛根20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车前草15克
竹茹10克 凤尾草2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葛根既能解肌发表,又能升清止泻、生津益胃,故重用为君药。黄芩、黄连、凤尾草苦寒,清热燥湿,为臣药。车前草清热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竹茹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止呕,二者为佐药。炙甘草缓黄芩、黄连苦寒之性,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面赤发热,大便伴黏液脓血者,加白头翁10 克,秦皮10 克。②肛门灼热疼痛者,加生地榆10克,槐花6克。③腹部疼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木香10克,延胡索10克。④恶心口苦者,加龙胆6克,柴胡10克,茵陈15克。
【处 方2】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合二妙丸(《丹溪心法》)加减。
猪苓15克 茯苓15克 皂角子9克 蚕沙(包煎)10克
黄柏10克 苍术15克 荷叶6克 寒水石(先煎)18克
【方 解】 湿浊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其在下者,引而竭之”,治以淡渗利湿、清泄浊邪为主,方选宣清导浊汤加减。方中猪苓、茯苓淡渗利湿,因势利导,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故为君药。蚕沙得蚕之纯清之气,化浊清中;寒水石咸寒,清热解毒,能通达肺肠,功善清“有余之邪热”;皂角子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出,三者共为臣药。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沙、皂角子逐有形之湿。黄柏善清下焦湿热,苍术芳香醒脾,苦温化湿,二者同用力克下焦湿热,共为佐药。荷叶轻清宣化,祛湿化浊,使湿去而阳升,为使药。
【加 减】 ①小便短赤、不畅者,加生地黄15克,萆薢10克,金钱草15 克。②胸闷脘痞者,加瓜蒌15克,杏仁6克,白豆蔻6克。③下肢挛急者,加木瓜10克,豨莶草10克。
【处 方3】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
黄芩12克 滑石(包煎)15克 茯苓皮10克 大腹皮10克
猪苓10克 白豆蔻(后下)6克 生薏苡仁15克 法半夏9克
化橘红10克 荷叶6克
【方 解】 湿温留滞,延及三焦,治以清化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为要。方选黄芩滑石汤加减。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主上中二焦湿热;滑石淡寒,清热解暑,渗利下焦湿热,二者共为君药。茯苓皮、大腹皮、猪苓淡渗利湿,大腹皮兼以行气宽中;白蔻仁化湿和胃,行气消胀,气化则湿化;薏苡仁清热化湿,甘淡补脾,上药共为臣药。法半夏、陈皮苦温化湿,行气消痞,使中焦畅,则气机转,湿气除,为佐药。荷叶清化湿热,升清醒脾,为使药。
【加 减】 ①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加黄连1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②胸闷者,加瓜蒌15克,杏仁9克,浙贝母10克。③酒食伤中者,加枳椇子10克,葛花10克。
【处 方4】 桂苓甘露散(《宣明论方》)加减。
滑石(包煎)15克 石膏(先煎)20克 寒水石(先煎)20克 茯苓10克
猪苓15克 炒白术10克 桂枝6克 泽泻10克
茵陈15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故为君药;石膏、寒水石清暑解热,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肉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下焦而出,均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清利而不伤正,为使药。
【加 减】 ①暑热较轻者,去石膏、寒水石,加芦根15克,竹叶10克。②呕恶腹胀者,加藿香(后下)10克,佩兰10克。③头昏头痛者,加白蒺藜9克,菊花10克。④泄下如注者,去猪苓,加葛根15克,黄连10克。
【处 方5】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加减。
滑石(包)15克 茵陈15克 黄芩10克 石菖蒲10克
川贝母10克 藿香(后下)10克 射干6克 连翘10克
薄荷(后下)6克 白豆蔻(后下)6克
【方 解】 方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清利湿热,黄芩清热燥湿,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醒脾和中;共为臣药。热毒上攻,咽喉肿痛,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共为佐药。稍加豆蔻苦温畅中,为使药。
【加 减】 ①中焦湿热明显者,加黄连6克,蚕沙(包煎)6克。②咽颐肿者,加山豆根6克,玄参10克,白僵蚕6克。③腹胀者,加大腹皮10克,醋青皮10克。④温温欲吐者,加竹茹10克,姜半夏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