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胃阴亏虚证

5.胃阴亏虚证

【表 现】 胸骨后或胃脘部隐痛,嘈杂胃灼热,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 法】 养阴益胃,和中降逆。

【处 方1】 益胃汤(《温病条辨》)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北沙参10克  生地黄15克  麦冬10克  玉竹10克

白芍15克  延胡索10克  茯苓15克  陈皮9克

法半夏9克  煅瓦楞子15克  香橼皮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重用生地黄、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甘凉益胃。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黄、麦冬益胃养阴之力。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柔筋止痛为佐;延胡索、香橼皮疏肝理气止痛;法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和胃降逆;煅瓦楞子制酸,缓解胃灼热症状,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若神疲乏力、汗多、气短,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五味子6克。②食后脘胀者,加炒神曲15克,枳实20克。③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瓜蒌20克,肉苁蓉20克。

【处 方2】 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北沙参10克  生地黄20克  麦冬12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川楝子6克  枸杞子15克  香橼10克

海螵蛸20克  合欢皮15克  甘草6克

【方 解】 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配少量川楝子以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另予合欢皮、香橼理气疏肝而不伤阴;海螵蛸以制酸、护膜。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加 减】 ①口干苔少、眼干涩者,加石斛10克,菊花15克。②若大便秘结者,加瓜蒌20克,火麻仁20克。③有虚热或汗多者,加地骨皮15克,白薇12克。

【处 方3】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生地黄20克  茯苓15克  当归10克  牡丹皮12克

白芍15克  山药20克  枸杞子15克  菊花15克

海螵蛸20克  合欢皮15克  山茱萸12克  泽泻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生地黄滋阴凉血益肾;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同时配伍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此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肝脾肾三阴并补。另予枸杞子、菊花,以滋肝明目;合欢皮疏肝理气;海螵蛸制酸;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①痰多者,加川贝母3克,桔梗10克。②舌红而干,阴亏过甚者,加石斛12克,玉竹20克。③烦热而渴者,加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

【处 方4】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加减。

西洋参(另煎)10克  石斛12克  麦冬12克  白芍15克

淡竹叶15克  荷梗10克  知母12克  甘草6克

海螵蛸20克  合欢皮15克  粳米20克  黄连3克

【方 解】 本方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荷梗理气宽胸;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白芍柔肝、合欢皮疏肝,二者以滋肝体、以复肝用;海螵蛸制酸和胃;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胁肋胀痛、按之硬者,加鳖甲(先煎)30克,延胡索10克,莪术9克。②腹痛明显者,加芍药30克,甘草6克。③两足痿软,舌苔白腻者,加牛膝15克,生薏苡仁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