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虚饮停证
【表 现】 脘腹胀满不舒,胃内振水声或水在肠间辘辘有声,呕吐清水痰涎,或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细。
【治 法】 健脾和胃,温阳化饮。
【处 方1】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
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白术15克 姜半夏9克
生姜6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方 解】 中阳不足,脾失运化,饮停心下,治宜健脾和胃,温阳化饮。方中茯苓为君药,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温阳化气利水。陈皮、姜半夏、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燥湿,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乏力、便溏者,加党参15克,山药15克。②血虚者,加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
【处 方2】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
制附子(先煎)6克 干姜6克 厚朴9克 白术15克
木香6克 草果仁9克 槟榔9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炒薏苡仁3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温补脾肾,燥湿化饮。方中制附子温肾化水;干姜温脾制水,茯苓、白术,炒薏苡仁渗湿健脾,厚朴、木香、槟榔、草果行气导滞,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健脾和中,温散水气,甘草健脾兼调和诸药。
【加 减】 ①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加黄芪15克。②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加猪苓15克,泽泻10克。
【处 方3】 胃苓汤(《普济方》)加减。
苍术15克 厚朴12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猪苓15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木香6克
【方 解】 本方主要祛湿和胃。方中苍术燥湿健脾,茯苓、猪苓、泽泻健脾渗湿,白术补气健脾,陈皮、木香理气宽中,厚朴行气燥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纳少,不思饮食,加生山楂10克,生麦芽10克。②气虚头晕气短、乏力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③腹中畏寒者,加干姜6克。
【处 方4】 四苓散(《丹溪心法》)加减。
茯苓15克 猪苓15克 白术15克 泽泻10克
枳壳10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鸡内金10克
【方 解】 本方主要利水渗湿。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健脾渗湿,白术补气健脾,枳壳、香附、陈皮理气宽中,鸡内金消食化积。
【加 减】 ①腹胀者,加木香6克,厚朴6克。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6克,姜半夏9克。③有水肿者,加车前子(包煎)30克。
【处 方5】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苍术12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枳壳10克 木香6克 茯苓15克
【方 解】 本方主要健脾燥湿。方中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渗湿,陈皮、枳壳、木香理气宽中,厚朴行气燥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 减】 ①乏力倦怠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②脘腹坠胀者,加升麻6克,柴胡6克。③湿重者,加泽泻10克,车前子(包煎)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