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脾胃虚寒证

6.脾胃虚寒证

【表 现】 胃凉隐痛,喜按喜热,得食痛减,遇冷痛重,纳少便溏,畏寒肢冷,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迟。

【治 法】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

【处 方1】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炙黄芪15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党参12克

炒白术12克  白芍15克  延胡索12克  大枣15克

炙甘草10克

【方 解】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阳散寒,二者共为君药。干姜辛温,功善温脾散寒;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白芍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且能缓急止痛,上药共为臣药。延胡索活血止痛,为佐药。大枣、炙甘草合桂枝、干姜辛甘化阳,缓急止痛,为使药。

【加 减】 ①泛吐清水痰涎者,加陈皮6克,姜半夏9克,茯苓12克。②兼嘈杂反酸者,加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15克,吴茱萸3克。③脾阳虚甚者,去桂枝,加附子(先煎)9克,肉桂3克。

【处 方2】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干姜10克  草豆蔻10克  厚朴10克  砂仁(后下)6克

木香6克  茯苓10克  生姜6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湿浊内蕴,易阻滞气机,故以草豆蔻、厚朴、砂仁温中行气,化湿和胃,共为臣药。木香行气和胃,茯苓健脾利湿,生姜温中止呕,合干姜以温散脾胃虚寒,上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甘能补脾,合干姜、生姜辛甘化阳,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胃脘痛甚者,加桂枝6克,高良姜6克,白芍10克。②兼有肾阳不足者,加炮附子(先煎)6克,肉桂6克。③兼身重肢肿者,加大腹皮10克,泽泻10克。

【处 方3】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加减。

生姜10克  吴茱萸3克  桂枝6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党参10克  小茴香6克  大枣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中焦虚寒兼有血虚者,宜温中祛寒兼养血。方中生姜、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为君药。桂枝温通经脉,与白芍调和营卫,白芍倍桂枝取小建中汤之义;当归、白芍养血温经,党参健脾益气,气血双补,三者共为臣药。小茴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大枣甘以补脾,甘以缓急止痛,二者共为佐药。炙甘草、大枣与生姜、吴茱萸、桂枝等辛温药配伍,辛甘化阳,缓急止痛,为使药。

【加 减】 ①脾气亏虚较著者,加炙黄芪15克。②手足不温,肢体麻木,加细辛3克,通草6克。③虚寒较重者,去生姜,加干姜10克,乌药6克。④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15克,覆盆子6克。

【处 方4】 小温中丸(《丹溪心法》)加减。

干姜10克  乌药10克  丁香6克  砂仁(后下)6克

茯苓10克  半夏9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6克

【方 解】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乌药、丁香、砂仁辛香走窜,温中醒脾,理气和胃,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半夏消痞散结,配伍陈皮燥湿化痰,和降胃气,三者共为佐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 减】 ①短气乏力,加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②寒湿较重者,加炒苍术15克,草果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