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语言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包括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精神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该民族文化的内容。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一种语言中,从单词到语篇都可以体现文化的内涵。首先在单词的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还有些词只存在于英语中,在汉语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词。其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词语看起来似乎指代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不然。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导致文化迁移现象的产生。文化迁移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语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民族心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文化迁移大体属于表层文化迁移,因为这些文化要素是容易观察到的,人们稍加注意就可以感觉到不同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深层文化迁移是指第三层次中的文化要素的迁移,由于它属于心理层次,涉及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与前面所说的语言迁移相比,文化迁移更容易给学生造成交际的障碍,因为本族文化根深蒂固,人一生下来就受到本族语文化的熏陶,其言行无一不受到本族语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与语言迁移类似,文化迁移也有正负迁移之区别,以往关于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理论在对待母语以及母语文化的干扰问题时,对负干扰研究得较多、较透彻,同时,对负迁移的作用也有夸大之嫌。因此,外语文化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首先,教授和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必须以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即汉语文化为比较对象,只有通过两种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因素。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和确定哪些目标语文化知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其次,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介绍和引进国外文化、知识、技术、科学等的人才,同时也担负着中国文化输出的任务。在进行外国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自卑、媚外的心理,以致不能以平等的心态与对方进行交际,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充分掌握汉语与汉语文化也是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在处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传授文化知识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来看,英语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渗透有关文化知识的教育。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培养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他们应该面向世界,思想开放,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在这一方面,英语教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必须适度,应该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应该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为了传授文化而传授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主要方法包括注释、比较、融入和体验四种。注释是指在教材中对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进行注释和讲解,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缺点在于它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比较是指在教学中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种文化中的异同,它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两种文化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文化意识。融入是指直接把外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英语教学的材料,例如,一篇介绍英国风土人情的文章或者介绍中国茶文化的文章,这样可以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体验是指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例如观看英语原版的电影、卡通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
(二)在传授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忽视对于本国文化知识的传授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对汉语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问题。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来自世界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异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外国文化调整自己语言行为的自觉性。传授文化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按照英语的文化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一方面不要有民族自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盲目地崇洋媚外。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善加引导,他们很容易会盲目地接受外国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容易疏远甚至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