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的素质本来是指个体先天的生理解剖特征,又称禀赋。还有人把素质定义为人所具有的必须性品质。目前,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素质理念,主要是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上,个体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身心组织结构特征或属性,其是制约人的活动方向、水平、质量的内在因素。素质可以分为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性素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为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同化教育者所呈现给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得到发展,并进而使自己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负责的主体。总的来说,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特征
1.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主体性教育,它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已有素质为基础,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得到发展,并使自己成为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主体,这与传统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截然相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受教育者作为工具来培养,而不把受教育者作为人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主体性的呈现和发展,不仅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必然的过程,而且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力量的解放才造就了现代化的社会。因此,只有把人作为根本和目的,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样,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必须树立现代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也就是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就是树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目的。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高校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整体的协调发展,是教育的立体化、具体化和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文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文化和知识教育又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既懂专业知识又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求现代高等教育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把通才和专才加以结合,并有所侧重的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准确地展示了我国教育体制中各个层次教育的实质,即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素质教育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师生放在一个创造性教学背景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下,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视角,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创造性教学背景往往具有反应性和随机性,师生双方在变化的背景中随时可能遇到新问题和新变化,这就要求双方都要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决心。
4.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借此而生,“学会学习”成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未来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兴趣、信心、毅力)在高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以理工科为例,有的理工科的学生能把专业课学得很好,但英语学习一直是比较难。众所周知,在考研时,让一些理工科学生头痛的不是专业课,而是英语。由此可见,将专业课学得很好,说明这些学生的智力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么英语学不好可能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语言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的学科特点,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信心和毅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乐趣。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讲授形式,时时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内容方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不断高涨,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2.语言文化素质的提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开文化便无法学习以其为土壤的语言。语言中的习语、俚语、谚语,甚至构词、搭配、句型、语法等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都必须植根于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在与外国人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只有了解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才能减轻误解,进行高质量的交际。
语言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是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背景知识;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其建立在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英语能力和英语素质的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的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结构和词汇能力的训练,进而才能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听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是表达内心思想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写是语言的输出,是学习者驾驭语言能力的集中表现;译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这是考察一个外语学习者对这门语言掌握程度的很好的量尺。语言运用是英语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体现。学生只有具有正确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能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进行口语、笔语交际的目的。在培养语言运用素质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同语言文化相关的文化素质。语言反映文化,其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必须以文化为背景。
3.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在高校英语素质教育中,贯穿始终的是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使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友善、敬岗敬业。此外,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
4.自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英语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英语学习能力,具体包括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懂得通过合理的应用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差,因而较为缺乏英语自学的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如何对知识提出问题并解答、如何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