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内容型教学法通过运用目标语教学学科内容,将语言系统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整合观是基于一种对语言教学的认知:只有同时给予两者相同的重视,而不是将两者分离开来,才能促进两方面同时发展。而运用目标语教学学科内容可以较理想地达到整合这两个方面的目的。其基本原则如下。
(一)教学决策建立在内容上
语言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材的编写者在设计阶段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内容(包括哪些项目)的选择和排序(如何排列这些项目)。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不少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它们通常按照语法的难易程度撰写:如一般现在时比其他时态更容易学习,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中自然处于优先学习的地位,根据此原则编写的教材及在教学中都把容易学习的内容放在初学阶段。然而,内容型教学法颠覆了传统方法中内容的选择和排序原则,彻底放弃了以语言标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内容作为统率语言选择和排序的基础。
(二)整合听说读写技能
以往的教学法常常以分离的、具体的技能课,如语法课、写作课、听说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型教学方法尝试在整合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同时,将语法和词汇教学包含于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语言交流的真实情景,以及语言的交互活动涉及多种技能的协同,派生了这项教学原则。同样,内容型语言教学反对在课堂上主张先听说、后写作的教学顺序。它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技能教学顺序,相反,它可从任何一种技能出发。可以看出,这一原则是第一个原则的引申,是内容决定、影响教学项目的选择和顺序原则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自交际法产生以来,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做中学”成为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发展的分支,它强调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同样,内容型教学也是交际法的分支,重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张内容型教学的学者们认为,语言学习应产生于将学生暴露于教师的语言输入中。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在与同伴、同学的交往中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因此,在课堂的交互学习、意义协商和信息收集,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承担着积极的社会角色。在内容型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如接受者、倾听者、计划者、协调者、评价者等。与学习者多重身份一样,教师也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可以是学生的信息源、任务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控制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估者等。
(四)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生活和学习目标相关
内容型教学法的内容选择最终取决于学生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通常与具体的教学和教育环境中的教学科目平行进行。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选修“毗邻”语言课。“毗邻课”是由两个教师从两个角度教学同一内容,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的课型。在其他教学环境中,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和一般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事实上,由于对于哪些内容是学生普遍感兴趣或者直接相关的很难确定,教材的编写者、使用者都很难把握这一条原则。但是,因每个内容单元的教学时间长,教师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合起来。因此,让学生对所选内容感兴趣是内容型教学理论实现的重要基石。
(五)选择“真实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内容型教学的核心成分是真实性。它既可要求课文内容的真实,又要求任务内容的真实。一首歌谣、一个故事、一段动画都可以作为真实的教学内容。把这些真实的内容放置于英语教学课堂将改变它们原本的目的,从而服务于语言学习。同样,任务的真实性也是内容型教学的目标,任务必须与一定的文本情景结合,反映真实世界的实际状况。
(六)对语言结构进行直接学习
内容型教学将学生暴露于真实的语言输入中,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本形式、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输入、学生之间的结对子活动以及小组活动都是内容型教学的信息源。但内容型教学认为,仅仅通过可理解性输入不是成功的语言学习,对真实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必须采取增强意识的方法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