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口语教学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有机会、分阶段地开展教学。口语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分段进行。口语教学的系统性还表现在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简单、容易到复杂、困难,既要有语言形式的操练,也要有素质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入以功能意念为主的会话课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口语课程系统。
(二)实用性原则
口语训练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教会学生进行得体而恰当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离开文化因素而全面准确地掌握一种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偶尔违反了语言结构规则,如语法错误,对方可以谅解,但是如果违反了语言使用规则,就会被认为不礼貌而产生交际障碍。因此,口语课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与功能项目有关的文化风俗背景知识和社会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社会语境中观察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观察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语体,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时留心和积累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口语教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要通过口语训练,促使学生去广泛地阅读积累,锻炼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主体性原则
口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真正的主体、核心应该是学生,他们应当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只能担当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应当把学生带进英语学习之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合适的教材只能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演出的脚本,而口语课能否上得成功,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则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课程不同,在口语课上教师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设计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活泼、有益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使口语较好的学生和口语较差的学生机会均等。
(四)鼓励性原则
利用外语进行交际不必追求形式上的正确、完美。犯错误是一个学语言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口语能力的高低,不是以错误多少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能否用外语来进行交流,实现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对待学生交谈中所犯错误的态度,应当采取“无改错法”,即在学生进行机械或半机械操练过程中所犯的基本结构错误,教师应给予重视,学生则要敢于使用英语进行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