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教学
自主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教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形成了主体性和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研发性,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注重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第三,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并提倡适度合作探究的辅助作用。
第四,要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的多维互动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2.自主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
第一,要求教师做到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预习的价值、提纲及预习方法,要求教学具有整体性、生活性、开放性。
第二,探究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全班共探等五个支点,教师要着重考虑如何监管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导学生。
第三,教师要通过分层运用、内外运用、反馈三个支点,指导学生实现应用转移。
第四,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促进全体参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
第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引导者,甚至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3.自主探究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流于形式,缺少教师适当的指导,无法完成探究的任务。
第二,教师承包探究,学生只是验证探究,无法提出问题,不会猜想,不能体验到探究的必要性和成功的乐趣。
第三,选材不当,缺乏探究意义。
第四,教师布置不当,学生收集资料困难。
第五,教学时间安排不足,自主探究走过场。
第六,教师对课后探究指导不足导致课后延伸草草收场。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引导;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注探究内容的适度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课前下发“导学学案”,让学生据此进行预习、寻找资料;教师还要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最后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对学生课后的探究做必要的指导。
(二)合作探究教学
合作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不同层次,以4~6人混合编成小组,在一种积极互助的情境中,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彼此指导,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人发展的教学模式。
1.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要素
第一,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互助。
第二,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个人责任,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三,混合编组要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补,能取长补短。
第四,学生的社交技能水平既是合作探究的结果又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第五,小组自评或团体反思能保证小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合作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
第一,合作设计要合理,应以合作、互动为特点。
第二,提前设定目标,为评价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自学、小组互助,促进集体成果的积累。
第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合作探究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意义。
第二,重探究忽略总结。
第三,只注重优秀生,不兼顾后进生。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使讨论的答案得到统一;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提供有层次性的问题,使后进生也能胜任,强调整体的进步,形成让优秀生主动帮扶后进生的氛围;在合作探究的评价中,教师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三)情境探究教学
情境探究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探究教学方式。
1.情境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意识统一和智力统一原则:要求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钻研的精神,又要考虑如何发挥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
第二,轻松愉快的原则: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各种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找答案,分辨正误。
第三,自主性原则: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情境探究教学的操作思路
第一,借助实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知识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建构起所学知识的系统。
第二,借助新旧知识的关系、矛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第三,借助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第四,运用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故事等展现和创设情境。
3.情境探究教学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易产生“花盆效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人工的、人为创设的“典型性场景”中发展比较顺利,但脱离了该种情境后,很可能出现回落的现象。
第二,由于情境教学过分强调情境功效,加之对课程整体性、意会性及模糊性特点重视不够,易出现人工雕琢之痕,以及“作秀”之嫌。
第三,由于情境教学强调人为创设情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太高,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要能歌善舞、能谈会唱。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