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入输出原则

五、输入输出原则

所谓输入是指学生通过听和读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所谓输出是指学生通过说和写来进行表达。输出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输入是第一性的,输出是第二性的。首先,在人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理解的总是比能表达的要多。换而言之,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出来。语言输入的量越大,语言输出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我们听的东西越多,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可理解性。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所输入的语言,那么这些输入无异于噪声,是不能被接受的。第二个特点是趣味性或恰当性。所输入的语言材料还要使学习者感兴趣。“要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外语,把其注意力放在意义上。”第三个特点是足够的输入量。目前的外语教学严重地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的重要性。要习得一个新句型单靠做几个练习甚至读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数小时的泛读以及许多的讨论才能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英语

要通过视、听和读等手段,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声像材料的示范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时代特色的读物等。另外,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要局限在课本之内,教师应该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帮助学生扩大语言的接触面。

(二)输入内容和输入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接触的英语既要有声的,又要有图像的,还要有文字的,而且语言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内容要广泛,来源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耳濡目染地学到英语知识。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根据语言输入的分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

(三)首先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

只要学生能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从教学目标而言,对语言技能应该有全面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的方法来看,应该先输入,后输出。

(四)为学生提供的语言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当然,仅仅依靠语言的输入是不可能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还需要通过口头和笔头的表达来检验和促进语言的输入。在增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包括一定的模仿练习。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那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地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记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互助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