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以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篇”,而不在“句”,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读全篇的能力。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常常不能紧扣上下文,即不能紧扣语篇语境做全面的分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阅读实际是交流的互动过程,英语阅读其实就是对语篇的积极提问,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地双向交流活动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展现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解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是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是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着手的。“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相关。“语旨”指的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交际功能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相关。从教学角度看,是将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重要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分布、“衔接”和“连贯”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由于语篇教学法的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教师可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标题预测大概内容,在预读的基础上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注意精讲部分重要词汇用法和辨析词义,疏通语言点并提供操练句型,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课堂交际活动,加深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发展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等,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整个过程中穿插各种练习,并注意口头和写作练习的合理分配,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而是“欣赏”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克服心译等不良的阅读习惯。
篇章语言学理论赋予阅读教学深刻的理论内涵,将语篇分析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被动转向主动,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从单向交流转向互动交流,从而在教学中实现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具体方法上的借鉴。
语篇在交际中有时要比句子的准确性更为重要。要进行交际,读者或听者只有了解语篇才能很好地与作者或说话人进行交流,反过来,作者或说话人只有按照一定的篇章结构表达才能被读者或倾听者理解。由此看来,阅读应首先在句子层次上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语音,以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还应在适当的时候,结合实际情况过渡到语篇层次,以培养学生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句子层次的语言训练是为语篇层次做准备的,缺少这种准备,语篇水平上的交际就无法进行。所以,阅读教学要两手抓,在打好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必须要重视语篇教学,培养学生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否则学生在交际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阅读作为高校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衔接”与“连贯”这两个词组理解语篇结构的必要手段入手,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相关意义及逻辑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语言基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打好语言基础。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句子和语篇结合所表达的整体意义,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推断能力,通过增强他们对语篇表层衔接手段的意识和敏感度以及对深层语义关系的逻辑判断力,最终获得语篇理解能力,达到获取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