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五、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一)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

1.从控制练习过渡到自由会话的模式

会话必须是思想、信息、感情的有意义的口头交流,会话绝不是词汇、短语、句子的一种组合游戏或简单重复,如句型操练并不是会话一样。在会话课上,一种活动是教师主宰一切,学生从课本或录音中获取语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这些语言或进行操练。另一种活动则是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表达思想,在教室里和同学自由地进行会话。

2.“投入—运用—学习”模式

口语活动非常典型地遵循了同样的模式:投入—运用—学习,即教师使学生对一个话题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老师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在口语课堂上,应该有明确的任务:第一,口语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感受。第二,口语练习活动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信息反馈,实现了教学相长。第三,口语任务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投入,消除焦虑感。不管口语教学内容还是口语教学活动,都应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每一次口语课都应该有新的话题,或从不同角度讨论同一话题,口语活动模式如会话、分组讨论、讲故事、角色扮演、看图说话、问答等,应交替使用。分组应尽量变换成员,目的是让学生适应与不同的人交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3.“兴趣—欲望—行动”模式

在市场上,商品是否老化、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厂商的营销手段是否富有创意、是否表现出商品的吸引力或优越性从而成功地占领市场份额,这些因素都至关重要。结合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学生是消费者,要重视他们对课程商品的购买欲、购买力和购买行动。高校英语口语课堂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口语的兴趣、欲望以及采取行动,是口语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

4.提出新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其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以上四种模式,从不同角度为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归纳起来,从控制练习过渡到自由会话的模式,强调口语教学的交际性;“投入—运用—学习”模式,强调口语课程的任务性;“兴趣—欲望—行动”模式,强调口语课堂的趣味性、创新性;提出新模式,则告诉我们口语教学应该遵循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教学技术手段的交互性,这些观点互为补充。简而言之,理想的高校英语口语课堂,应是交际性和任务性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融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学习情景和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

(二)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措施

1.因材施教,打破常规教学法

在高校英语课堂上,口语教学有许多方法。因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所在社会背景、授课者的实施能力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应该将其中的多个口语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口语教学过程之中。具体来说,我们要争取引导教师放弃长期沿用的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授课内容,教师授课的核心不再是单纯讲授课本知识,而是要如何选择不同的教授方法,更好地适应讲课的题材,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开口说英语。

2.重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和心理因素,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消除心理障碍、敢不敢开口,是口语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

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交际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并由此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常常对学生练习口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口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学生开口。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不吝表扬,对表达有误的学生则要注意纠正的方式。对于学生害怕犯错的心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批评,让学生经常得到自己进步的“反馈”,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要有丰富的表情和幽默的言语,要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交际气氛,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确保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3.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明确学生在整个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代替。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主体;从教师的角度看,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朝着“合作伙伴”发展,教师的角色正在从“前台的圣人”转向“靠边站的向导”,这种角色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师面临的一种挑战。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和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对教师在专业知识之外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4.以听导说

流利的口语只能靠学生自己习得,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逐步提高语言能力。而语言的输入就是“听”,是大脑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听的过程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第二阶段为识别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将接收到的信号一个个加以识别和联系,其行为基本上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为领悟和构建阶段,学习者将所获得的材料加以理解并存在记忆里,再寻求一种表达的方式以达到语言的输出。

因此,要达到真正以听导说的效果,并非盲目地听,而是有计划、有目标地认真听。听的过程其实也是模仿借鉴的过程,对于所听材料的模仿,首先,要慢和准。刚开始模仿时语速应该放慢,保证发音准确,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其次,要加速和反复。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不难发现其语速之快,比起我们接触过的外教的语速快上三四倍,因为外教了解中国学生的情况,有意放慢速度,加速练习能增强有效沟通。最后,要流利和有情感。刚接触外国人时,我们会被他们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所吸引,要想与他们自然接触,就要增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练习,有情感、流利地讲述内容才是用第一语言与人沟通的最高境界。

以听导说结合了兼听说法、直观法和功能交际法的长处,将语言视为一种习惯,强调在反复运用中学习和语言的习得。实践证明,在语言实验室里,复述难度低于听力水平的口语体材料是达到口语流畅准确的最佳方式。在以听导说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模仿,更要学习运用。

最后,在以听导说的口语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听懂每词、每句的意思,甚至语气上的差别。此外,还要对其所听材料不断进行提问,提高学生听力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讲述前因后果,进行复述并不断鼓励学生,了解学生羞于开口的心理,宽容学生的语言错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说话者,使其用词准确、表达地道,与人交流自然大方。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将准确地道的表达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地收集和使用语块,多听多模仿。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有了自信心,积极大胆地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5.勇于“开口”,善于“倾听”

口语练习中,要避免两种现象:一是怕说不好,而羞于开口;二是口若悬河,不管别人的反应。要解决不敢开口的问题,学习者就要牢记:真正的交际是意义的传递,语法只是监控句子的规范程度,是为有效地表达意义而服务的。所以,大可不必因语法不好或怕出错就因噎废食,不敢开口。另外,学习者在完成一项语言任务之前,不妨先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如“I can make myself understood even though my vocabulary is limited”(即使我的词汇量有限,我也能表达清楚我的意思)。这样就会非常放松,即使遇到生僻的单词,也会积极地在脑海里搜寻有限的词汇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当然,能够滔滔不绝地说英语,自然令那些找不着门道的初学者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对于口语已入门并希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学习者来说,仅仅开口还不够,还要学会倾听。成功的语言交际,应当以语用恰当为标准,即所说的话语既符合语法要求,又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说话的场合。语言交际是双向的,一个人口若悬河而不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即便讲得再流利,这种交际也注定是不成功的交际。

6.设计恰当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就学生感兴趣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如校园生活、幸福、兼职、时尚等,使学生有话可说。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思维。

第二,以学生为主举办大型英文活动。如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在活动过程中“输入”相关信息。